產品化:如何提高試聽課轉化率?

劉西東是一家互聯網教育的學科負責人,其負責的在線1對1體驗課轉化率,一直遠低於市場的平均水平。於是,他開始各種嘗試,先是讓顧問課後多次打電話跟進,又推出各種報課優惠活動,依然沒有任何改進,怎麼辦?

要解決這個“怎麼辦”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回到問題的本質。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劉西東並未找到轉化率低的原因,只是想當然的通過優惠、人工多次跟進等常規方式,試圖去解決問題,完全忽略試聽課本質是一種學習服務,必須以交付用戶價值爲目標。

那具體怎麼做呢?可以試試將試聽課進行產品化。

什麼是產品化?

產品化就是以用戶交互價值爲目標,通過觀察、分析、定位、設計、運營、反饋、迭代等手段包裝產品的過程。

比如鑽石就是產品化後的金剛石;

邏輯思維就是產品化後的知識服務商;

盒馬鮮生就是產品化後的超市;

西少爺就是產品化後的肉夾饃店;

言幾又就是產品化後的書店;

便利店就是產品化後的小賣部等。

產品化有什麼特點

產品化特點一:清晰的定位

爲什麼要這個產品?

這個產品給誰使用?

這個產品對價值網上的人有何價值?

這個產品與現有市場上的產品有何不同?

比如得到App上的《5分鐘商學院實戰篇》,它是基於“讓每個人都能成爲自己的CEO”這一理念,去開創的新型商學院課程,將“高深”的商學院課程轉化成一門每個人都能聽得懂、用得到的通識課。

其用戶羣體不再是“高大上”的商業精英,而可能是一個互聯網的小碼農、小產品經理;可能是一家縣城裏的小吃店店主;也可能是一家剛剛創業的創業者;還可能是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或者可能是一家小超市的經營者;甚至是醫生、律師、菜市場管理者等等。

這個課程產品,對於老師本人而言,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將自己的知識高效傳播給學習者。在幫助更多人學到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實現自己的商業價值(金錢+名利),以及人生價值(影響成千上萬的有志之士);

對於學習者而言,每天花費5-15分鐘的時間,跟隨名師學習各種硬知識、顛覆知識,有理論、有實例、有方法,還可以與天南海北的各類人羣一起交流,並在生活、工作中去實踐,真正做到成爲自己的CEO;

最後,這個產品又有何不同呢?

  • 每個人都能聽得懂、用得到的商業課。沒有高大上的專業名詞,沒有生澀的語言,沒有高深的問題,沒有多餘泛泛而談的理論。一切只爲讓每個人都可以聽得懂、用得上;

  • 內容高精度、高密度。每天一個5-10分鐘商業知識點(包括場景化的問題、概念、解決方案等),全年52周不間斷;

  • 學習體系完善。週一至週四:生活/工作場景化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講解;週五:通過“看比賽”、“讀拳譜”、“大覆盤”等形式分析真實案例,以及覆盤學習內容;週末私董會,找出學員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拿出來大家一起談論、給出解決方案(最佳回答可獲得現金獎勵),最後老師進行點評、講解;

  • 學習方式靈活。每天5-15分鐘,在上下班的路上、在家裏、在書店、在辦公室,隨時隨地均可學習、交流;

產品化特點二:一切以交付用戶價值爲目標

交付用戶不等於交付用戶價值。

比如你暑假回家,親戚讓你去幫其孩子補習,你天天準時去、準點回,每天2小時。也不問孩子哪些比較差、爲什麼差,也不給孩子做一個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案,更不告訴其學習方法。每天去就是隨便跟Ta聊會天,帶Ta玩會,再稍微的講點你沒準備的知識,最後讓監督Ta背誦課文、寫寫作業。

這就是交付用戶,但並未交付用戶價值。

再比如現在市面上非常流行的作業類App,爲中小學生提供“拍一拍作業,答案立現”的功能,我認爲也是屬於交付用戶的功能,而不是交付用戶價值。

畢竟交付用戶價值,“量”可能只是一種手段,而“質”纔是目的。這也是產品化最核心的價值點所在

具體怎麼做呢?咱們可以向得到App學習四招。

第一招: 只要“頭部”師資。即老師必須是某個知識領域公認的“高人”,可將其頭腦中的優秀思想,轉化爲對用戶長期價值有益的知識產品。做教育的人可能都明白:優秀的老師是教育成功的一半。且其下限可能就是普通老師的上限

第二招:“劈開”老師自我認知與其思想的關聯-提取優秀思想。

如何提取?

第一、語言必須形象化、具體化、人格化。

比如羅胖談書的分類時,說書分成兩種:一種是塊狀的書,一種是線狀的書。塊狀的書可以補齊他知識的大塊缺口,而線狀書則負責縫縫補補,把這些塊狀的書穿針引線般的串聯起來, 同時拿出曾國藩做例子來說明。

先用“塊狀”與“線狀”這種形象化的語言,輕易在讀者腦海中形成認知,畢竟對“方塊”、“麻線”等我們每個人都非常熟悉;再通過“補齊缺口”、“縫縫補補”、“穿針引線”等字句,將我們腦海中的一個個想象的“塊”用“線”穿起來。最後再用曾國藩這種人物來做例子,讓我們腦海中對書的認知瞬間就形象、具體了。

第二、 用戶邏輯:站在用戶視角,想象他的生活、工作環境,用他的語言說話。

比如你教父母如何用微信與你發起聊天。對你而言,可能覺得太簡單了,隨便點擊2-3次就可以。這是基於你對微信的認知,但父母沒有這種認知。這時如果你可以“劈開”你對微信的認知,而基於父母的認知去教他們,相信就會事倍功半。

如“微信就像咱們家,我在我房間裏,如果你要跟我說話。首先是要找到我的房間,即微信通訊錄裏找到我名字;然後推門進來,即點擊我名字那條。”

第三、 應用場景:製造應用場景,把知識點嵌進用戶生活。

比如劉潤老師在《5分鐘商學院實戰篇》裏講“心理賬戶”,標題就是“給父母錢捨不得花,給孩子錢卻亂花,怎麼辦?”

這種問題跟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息息相關,就是我們生活之中碰到的問題,學習之後,也真實的可以解決自己的這類問題。

順便說一句,如果你對“心理賬戶”感興趣,推薦你閱讀:用戶心理:花錢與省錢的小九九

至此,有了好老師,提取出優秀思想後。

再使用第三招:內容標準化-打磨出最佳體驗的內容。

第一、10分鐘規則。

  • 如果一個完整內容不足10分鐘,不必爲達到此目的添加時長;超過10分鐘,則需要考慮精簡內容;

  • 如果時長超過15分鐘,且無法精簡,則考慮重新規劃成兩期。

爲什麼會有這麼個標準?

一是用戶很難長時間保證注意力,一般爲10分鐘左右最佳;

二是保證高濃度、高精華的內容;

三是每個內容一個主題,讓用戶可以“沉浸式”學習。

第二、清晰的定位導航。

比如這個模塊/系列是全年的第幾部分,今天是第xx部分的的第幾講。上一講我們講到了xx,我們今天繼續講xx(與前一講是進階、升級、同維度等關係)。

導航的意義,就是讓用戶清晰知道今天學習什麼內容,跟上一講的關係如何,以及他處於全年學習的什麼階段。快速幫助用戶建立學習的目標感,更好的堅持下去。

好比我們平常做電梯時,有清晰的到達樓層指示,我們比較有明確的目標感,也可預計自己多久可以下電梯,自然也就容易進行下去。

第三、話術。

每個內容都有標準的話術,比如開頭話術、串聯話術、總結話術、互動話術、提醒話術、分享話術以及結束話術。

開頭話術,比如“你好,歡迎收聽我的xx(課程名稱),我是xx(作者名稱)。今天我來跟你說的是:(核心一件事,且和標題摘要一致)”;

串聯話術,比如“關於這件(核心)事。我會從xx點來講:第一是...第二是...(重要觀點,先概述一遍)。好,我先來跟你說說第一點...剛纔說是...接下來我們看看第二點....”

總結話術,比如“好,以上是今天的xx,我來總結一下,核心一件事是xx,關於這件事,你需要知道的三個點是....” 等等

話術的本身並非僅是一種“套路”,更重要的是讓內容有自己的生命力,讓用戶可以更好的知悉內容的節奏,以及可預期接下來的內容,更好的吸收、學習。

最後一招:精細化運營-形成正向學習閉環。

有了好老師,產生了好內容,再經過內容標準化的打磨,上線交付給用戶。流程遠遠還未結束,至少還應該有運營。

比如關注留言的變化,提取出有價值的問題、點贊和分享數據,及時反饋給老師。讓老師可以針對性的做出響應,可是直接回復留言,也可是加餐說明,更可以是開一堂直播課專門講解相關問題,形成一個學習的正向閉環(學習-思考-提問-討論-實踐)。

總結來說就是:通過精準定位,找到最“頭部”的內容創造者(如老師),經過一些知識“挖掘”技術(如學習者的生活、工作中的場景式問題),提取出其優秀的思想,再通過內容、話術等標準化操作,打磨出“以交付用戶價值爲目標”的內容交付給用戶,最後再根據用戶的學習產出(如筆記、評論)、時下熱點、真實案例等進行知識的精細化運營,形成正向的學習閉環。

產品化特點三:反饋與迭代。

“終於上線了,萬事大吉,回家碎覺。”

“全部上線,用戶購買後就隨便學吧。”

“先休息幾天,趕緊準備第二季,越快上線越好。”

是不你也說過或聽過類似的言論?如果是,咱們來一起來看看,是否忽略了點什麼?

上線等於結束、一堆內容給到用戶、馬不停蹄進入新內容製作。

什麼樣的內容更新節奏,才利於用戶消費?

內容是否與預期的表現一致?

用戶對於內容有沒有一些反饋?

用戶是否還需要新一季的內容?

思考完這幾個問題,相信你已知道,確實忽略了一些東西:沒有適時的內容更新節奏、缺少有效的反饋機制、忽略內容的迭代節奏。

比如得到App日更類產品,每季全年52周,週一至週五每天更新一篇內容,週末則加餐、看比賽等。每篇內容最後都預留“作業”,通過精選留言的方式完成反饋,老師再根據情況進行回覆。最後,下一季的內容會根據第一季的用戶反饋做出評估、調整,最終纔會投入生產。

產品化特點四:數據化

數據化之於產品化,就好比人對牛彈琴,人以爲牛非常“享受”,就一直不斷給其彈琴,直至累到“吐血身亡”,最終還以爲“死得其所”呢。

數據是最能衡量產品化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它就好比是一塊尺子,可以客觀、有效地“丈量”產品的“長”與“短”。

比如一篇文章,點擊量可“丈量”出其標題的受歡迎程度;閱讀完成率可“丈量”出其內容的質量如何;收藏數可“丈量”出其對用戶後續工作、生活的價值如何;點贊數可“丈量”出其內容對讀書有多大的幫助;評論數可“丈量”其是否可觸發用戶的情緒(喜悅?憤怒?悲傷?不滿?交流?)等。

運用

回到開頭的那個例子,咱們一起用產品化的思維,去試着幫助劉西東解決試聽課轉化率低的問題。

試聽課轉換率低,本質是學生/家長對試聽課的整體感受不滿意,而不滿意的原因大體可分爲三類:一是對老師不滿意;二是對價格不滿意;三是對教學服務不滿意。

針對於此,我們可將整個試聽課進行產品化設計,具體可如下:

第一、定位。通過師資、教研保證課程質量,再通過課程的產品化保證學習目標與節奏。

  • “頭部”師資。這裏的“頭部”師資,可分爲兩類來看:一類是教學經驗已經非常豐富的“頭部”師資;另一類則是名校畢業的“頭部”師資。前者肯定效果最佳,後者則可作爲補充;

  • 定期教研。無論選擇了哪類師資,教研都將是保證課程質量的必選方案。教研週期則可定爲每週一次,三個月一小考,半年一次大考;

  • 課程產品化。相較於無目標、無週期、無大綱的三無課程,可能有目標、有周期、有大綱的課程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對於銷售顧問而言,也無需去考慮10課時、20課時對學生到底有何不同,這類並非其專業的問題。比如課程A目標是菁英班,學完可提高到xx分,週期是一個暑假,每週1-2節課等;

確定產品定位後,再圍繞課前、課中、課後三個環節,進行服務產品化和課堂內容產品化。

第二、服務產品化。可着重從課前與課後兩個部分去看。

  • 快速響應客戶需求(10分鐘內)。學生/家長提交試聽課預約後,需保證10分鐘響應。如果做不到,則需考慮增加顧問數量或提高資源流轉效率;

  • 顧問回電話術。開頭話術,可是“家長,您好,我是xx(品牌)的x老師,非常高興爲您服務”;結尾話術,可是“與您溝通非常愉快,再次感謝您選擇xx(品牌),再見”。除此以外,一定要獲悉以下信息:學生基本信息(如年級、學科)、學生的成績(比如哪科不好、具體哪部分不好)、老師偏好(比如男女、活潑或文靜),以及確認試聽課時間等;
    PS:如果可以,還可提出讓學生將試卷拍照,由老師幫其進行試卷分析服務。

  • 創建微信羣(回電後5分鐘內)。結束初次與家長的回電後,保證5分鐘內添加家長微信,並建立微信羣,構建與家長的關係。後續的一些進度信息、流程安排均可通過微信同步,比如確認上課時間、上課軟件安裝文檔(“傻瓜式”說明文檔,如可10步,絕不省略到8步)等;

  • 設備調試與軟件介紹:課前1天。通過微信/電話的方式,提前幫助學生調試設備,並引導其進行軟件的使用。避免上課時間浪費在設備或軟件的調試或使用上;

  • 上課提醒(30分鐘/5分鐘原則)。上課前30分鐘,可多渠道(如短信、微信)提醒學生上課。如果課前5分鐘,學生還未進入課堂,則需電話提醒;

  • 報告反饋(課後15分鐘內)。試聽課課後15分鐘內,需由教師生成標準化的反饋,並通過微信提醒家長、學生查看。反饋內容可包括但不限於:學生課堂表現(先揚後抑)、學生弱項說明、學習目標(如通過暑期課可幫其提高到一個xx高度);

  • 第一次跟進(課後30分鐘)。待試聽課報告生成後,確保30分鐘內與家長進行聯繫,溝通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試聽課報告解析、課程價格與優惠詳解、老師履歷說明以及品牌保障等;

  • 第二次跟進(課後24小時內)。如果第一次跟進未成功,還需24小時內進行二次跟進,可着重介紹老師、教學體系、課程優惠策略;

  • 第三次跟進(課後3天內) 。如果課後前兩次均未報課,且家長並未明確拒絕,則還需第三次跟進。

第三,課堂內容產品化。 課堂是整個試聽產品化的“破發點”,也是學生最終報課的核心點,優秀師資、優秀教研、課程產品化、服務產品化等,可能均只是服務於其。

一般我們設定一堂試聽課時間爲1小時,秉承着循序漸進、乾貨滿滿、有期待等原則,我們可將1小時的課程按照時間切割開。

  • Part 1:教師自我介紹(2分鐘)。面對初次見面的雙方,自我介紹是不能忽略的一環,尤其是老師的自我介紹,更需標準化到課程講義中,讓學生可更多的瞭解教師,快速構建一個適合教學的環境。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基本信息、教學風格、教學經驗、興趣愛好等;

  • Part 2:寒暄:瞭解學生興趣愛好(2分鐘)。教師自我介紹完畢,可與學生進行簡單的寒暄,尤其是可以瞭解一下學生的興趣愛好,利於與學生產生共鳴;

  • Part 3:學生學情瞭解(4分鐘)。經過了4分鐘左右的寒暄,正式進入學習的第一個環節,即學情瞭解。內容可包括但不限於:想學的學科成績如何、哪幾個部分待提高、目標成績是多少。當然,爲便於學生回答,最好採用選擇的形式;

  • Part 4:考點解讀與實例引導(12分鐘)。學生學習的目的,最核心肯定還是中、高考,所以考點的解讀就顯得尤爲重要。由此可展現企業的教研能力,以及對當前考綱的關注、解讀能力,容易讓學生產生信賴感;

  • Part 5:實例講解(25分鐘)。現在該進入高潮-乾貨部分,通過實例講授學習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解題思路、案例分析等;

  • Part 6:後續大綱以及攻略介紹(10分鐘)。到此爲止,試聽課的主要內容基本完結,剩餘15分鐘爲營銷準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解題攻略,比如完形填空攻略可分4種,今天使用的是x,後續還可學另外3種;

  • Part 7:家長溝通或課程總結與後續服務介紹(5分鐘)。歡快的時間總是如此短暫,最後剩5分鐘,可與家長簡短溝通。如果家長不方便出現,則可簡短進行課程總結,以及介紹後續服務等。

最後,數據化。

  • 定期分析轉化率。主要從教師和顧問兩個維度去分析,比如教師A的體驗課轉化率較高,那是否可讓其提取一些經驗,並將其流程化、書面化形成標準流程,對其餘老師進行培訓。顧問亦如此;

  • 顧問初次回電時的通話時長。通話時長的長短肯定不能反映一個顧問的能力,但據此驗證顧問到底能否觸動家長的心理,還是比較靠譜的。如果家長願意與其聊天,最終成單的概率也相對會大一些;再通過轉化率與通話時長的關係去分析,找出一些有共性、值得借鑑的點,形成標準化流程;

  • 成單原因收集與分析。成單後,可由顧問/學管師進行一個小調查,即家長報名最核心的一個原因是什麼?形成一個數據表,每個月進行分析,並加以運用。

寫在最後

1、說明:文中涉及得到App較多,但本人並無幫其打廣告之意。另,文中也參考了一部分得到品控手冊的說明,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提示:文中試聽課更多是針對在線1對1課程;

3、最後的最後,送給自己一句話,也送給認真閱讀的您: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