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 父母怎麼辦》——3.孩子爲什麼會變熊?

前面的文章裏我們已經提到過,熊孩子並非天生的,而是被創造出來的。那麼問題就來了,到底是哪些事創造了熊孩子呢?如果能夠弄清楚這一點,我們在管教熊孩子時就能做到對症下藥了。

基因的影響

每個人都有着自己與生俱來的獨特氣質和個性,而這種氣質和個性,往往從人們年紀尚幼時就已經開始呈現。俗話說“三歲看老”,觀察嬰幼兒的行爲舉止,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看出他們在5年後或10年後會如何成長。

然而基因的影響並不是絕對的,無數先例顯示,即便是同樣的成長環境、甚至是同一個家庭之內,兄弟姐妹的性格發展也可能大相徑庭。基因就像是植物的種子,它只能決定你會成長爲哪種植物,卻無法決定你成長的是否茁壯。

環境的影響

我們的祖先,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發現了環境對於孩童性格塑造與行爲養成方面的重大影響。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講的就是家長如何爲孩子尋找更好的成長環境。

環境之中,對孩子有着最直接影響的是出生序列。一般來說,老大往往是完美主義者,責任感較強、性格也更爲保守;老二善於與人相處,懂得如何去安撫身邊人的情緒;老幺普遍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習慣於追隨而非充當權威,對藝術、文學等創造性活動更感興趣。

養育的影響

在孩子的人生劇場之中,父母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導演。然而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沒接受過任何系統培訓就匆匆上陣,結果就只能拍出拙劣的影片了。

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常見的錯誤包括:

1.過度關注孩子的負面表現。
2.不懂得區分正常行爲、符合年齡的行爲與任性行爲。
3.過度放縱孩子的胡作非爲。

這部分的具體內容,在之後會詳細解說。

孩子爲什麼要鬧事?

前面的幾段,講的都是造成孩子變熊的客觀因素,而接下來的部分,則是孩子爲什麼要鬧事的主觀因素——即心理因素。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指出,任何行爲都有其目的。而阿德勒的學生德瑞克斯,更是歸納出了行爲不當的四種心理目的,即:尋求關注、追求權利、報復與自暴自棄。我們同樣可以藉此來分析行爲不當孩子的心理目的。

第一階段:尋求關注

有些孩子希望成爲關注的焦點,希望引起周圍人的注意。他們並不在乎怎樣才能引起關注,他們常常表現地粗魯、令人厭煩、容易與人發生衝突與爭執。

尋求關注的孩子通常是不夠自信的,他們的內心信條是“只有當別人注意我的時候,我纔是重要的”。通常這樣的孩子有着對他們要求很高的父母,由於自覺無法滿足父母的高期望值,於是他們選擇用其他方式來引起矚目。

第二階段:追求權利

尋求關注是多數孩子搗亂行爲的最初目的,但如果他們還是得不到父母、師長的關注,他們就會上升到第二個層次——追求權利。

有些孩子的調皮搗蛋,是爲了爭奪控制權。他們叛逆、不服管教、愛定罪、不尊重他人;他們總是挑戰你或者老師的權威,總是設法激怒你。他們的內心信條是“只有當我能夠控制局勢時,我纔是重要的。” 在這個階段,往往家長如果越是想要展現權威、想要強迫孩子去做某些事(比如好好學習),孩子的反彈就會越發激烈。

第三階段:報復

如果孩子的任性行爲持續進行下去,一直得不到家長的有效管治的話,他們可能就會進入第三階段——報復。報復可以是對社會的、對個人的報復,也可以是自殺、自殘之類的方法。他們的心理信條是“我已經被生活、被社會深深傷害了,我要去報復社會、報復傷害過我的人(包括家長)”。

大部分孩子的任性行爲都只停留在了前兩個階段。以本書作者爲例,他所接觸的孩子之中,只有不足1%會發展到第三階段。但是對於家長來說,每一位孩子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們仍然需要高度重視,避免孩子進入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自暴自棄

有些心理學家將之稱爲假定無能。到了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放棄了任何的希望,對生活不再有任何的期待與幻想。他們消極度日,不想再做任何的努力,用現在流行的詞來說就是“喪”。

到了這個階段的孩子,單靠父母的力量已經很難挽救了,必須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