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寧《產品思維》之15迭代

概述

判斷產品經理水平的依據;第一個產品版本能不能設計得功能簡單、直指人心。

產品複雜是因爲產品經理的不自信,只能從附加功能中找心理安慰。

產品設計應該找到內核,小步快迭代,而不是憋大招。

迭代:

迭代就是小步快跑,把最內核的部分先放出來,不斷優化、小範圍試錯,一點點地加!

爲什麼要把迭代作爲專門的一節課來講?

簡單粗暴的回答就是:版本規劃能力是產品經理的重要能力。

當然這是一個角色化的要求,但是爲什麼要這樣做角色要求呢?

判斷一個產品經理是否厲害,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判斷他設計的產品第一個版本有多簡單、直接、切中要點,能不能直指人心。

爲什麼很多產品經理要把產品的第一個版本設計得那麼複雜?

因爲他們不自信。

他們對“我只要做強哪個點,用戶就必然買賬”沒把握,而希望在一些附加的功能點上,尋找心理依靠。

微信的迭代過程

今天,咱們都已經非常依賴微信了,使用微信聊天、支付、玩遊戲、訂電影票,覺得一切都是如此天經地義。但實際上,它也是從非常簡陋的版本,一個非常小的內核開始,一點一點迭代,成爲了今天的樣子。

爲什麼說它的定義是熟人間的通訊工具呢?因爲微信剛上線時只有四個主要功能:

導入通訊錄;

發送信息;

發送圖片;

設置頭像和微信名。

備註和黑名單功能是在微信的1.2版本才加入的。

微信的1.0和1.1版本時,加好友是不需要備註的,因爲我不會加陌生人,這裏只有我特別熟的朋友。

微信2.0版本時,微信用戶有400萬,而米聊有1000萬。

所以在微信1.0的時代,不管是功能上還是用戶數量上,微信一直在追趕米聊。

微信就抄了米聊的這個新功能——語音通訊功能。

但是,微信2.0的時候很快就追上了米聊,並從此將米聊遠遠甩在後面。

爲什麼?拋開前端體驗,就係統能力而言,微信的運維能力比米聊強太多。

張小龍在做微信之前,做了十年的騰訊郵箱,那是全國最大的郵箱服務平臺。

它有一個很強的功能是超大附件,要有強大的服務器功能保證,超大數據定點傳輸中負載均衡,系統不崩潰。

微信的背後有數十萬臺服務器支撐微信的數據流量。

這樣的系統能力建設,對於騰訊這樣的公司是天然的。

所以兩個前端體驗基本一致的產品,你用微信,永遠都會覺得很快,而米聊有時會慢、會卡,偶爾會系統崩潰。

兩個產品的區別在這裏就開始拉開了。

回到ATM機的例子,比起系統能力,前端那個鐵盒子沒那麼重要。

微信、陌陌、米聊不同的演變過程

微信贏米聊,僅僅是靠系統能力嗎?絕不僅如此。

迭代中,重要的是次序,前一個動作是後一個動作的預動作。

微信2.1版本里添加了一個新的功能,叫做“好友驗證”。

2.1版本之前,都沒有好友驗證。隨後2.2版本推出一個核心功能,叫做“查看附近的人”。

戲劇化的是,微信發佈“查看附近的人”功能的同一天,

另外一款和它一模一樣的產品在蘋果的App Store上線了,這款產品叫陌陌。

陌陌和微信在同一天開始,基於位置的陌生人語音社交。

米聊就此止步於熟人社交,直到很長時間之後纔打破這點,但那時大勢已去。

微信和米聊剛開始的產品中觀設計是一樣的,爲什麼幾次迭代之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張小龍和唐巖是曾體驗過孤獨與弱勢的人,所以他們有與陌生人建立連接的需求,並且對和陌生人交往過程中,壓力點的體驗非常清楚。

區別是什麼,注意一些細小的點,比如“表情包”。

人爲什麼要在交流的時候使用表情?其實是因爲用戶很多時候找不到合適的詞彙。

QQ最早就在表情包上下功夫,幫助想表達卻老是覺得詞不達意的宅男宅女,

用一種更輕的思考方式傳遞自己的想法、感覺、情感。

長於溝通、長於說服的雷軍、馬雲,出品的通訊工具,從來不在表情包上下功夫,因爲老闆沒有被辭不達意困擾過。

這是什麼?這叫微觀體感不同

在米聊上,你發了一個信息會有信息狀態,如果對方讀了就會從“已發送”改爲“已讀”。

而微信沒有這個設置,爲什麼?騰訊的高層爲了這個點,討論了好幾天,

最後還是覺得,這一點點功能會給對方心理壓力太大,還是決定不放。

增加了“查看附近的人”功能以後,微信的用戶從400萬達到了2000萬,與仍然專注熟人社交的米聊拉開了差距。

隨後的迭代裏,微信3.0推出“搖一搖”功能。

3.0之後,微信用戶上億,米聊的峯值永遠停留在了3000萬。

我在《設計產品時要包括產品的場景》那節課說:

“在萬物互聯的未來,到處都是屏幕,到處都是網絡連接的入口。入口不是場景,能觸發情緒纔是。”

米聊的例子,就印證了入口不是場景,不一定產生流量。

小米手機年銷售幾千萬臺,幾年下來應該累計了幾億小米手機的用戶吧,而每一臺手機上都內置了米聊,但米聊用戶非常少。 這就叫“有入口,沒場景”。

米聊就說到這裏,我們接着說和微信的“查看附近的人”同一天上線的陌陌。

米聊的系統能力弱於微信,陌陌難道好嗎?當然不。運維能力不足、代碼效率差的問題,陌陌在初期其實也遇到了。

唐巖告訴我,曾經陌陌流量過大,導致宕機3天,服務器癱瘓。

但是3天之後,服務器一旦再次運轉,那些飢渴的用戶瞬間回到這裏,並沒有流失。

爲什麼?對於尋求某種滿足的人,陌陌能提供確定性滿足。

總結

是去連接廣闊的陌生人,還是提升與熟人溝通的效率,這是微信與米聊的區別。

微信的3.5版本,與陌陌也拉開了差距。

3.5版本的微信先做了功能前置,加了“掃描二維碼”;

3.6版本的微信加了“微信公衆號”。

從3.6版本開始,微信與陌陌開始走向不同的道路。

陌陌繼續連接陌生人,而微信選擇去連接線下更多的內容與商業,去連接廣闊的物理世界。

3.6版本的微信,贏了米聊與陌陌,但依然是一個通訊工具。

但微信沒有止步於此,它繼續迭代和蛻變。

後續可以用一個章節,專門講述《微信的迭代過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