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當今國內企業更需要推進精益生產?

  在20世紀初期,國內的製造企業還處於單件生產方式與大量生產方式並存的階段。2010年之後,大陸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短缺、工資大漲,土地環境匯率等成本也大幅上揚,製造企業也因此進入了技術和商業模式的雙重鉅變期,希望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尋求更低成本的生產方式。

  然後任何一種生產方式的轉變,都需要經歷一段長時間的適應和磨合期。大多數大量生產方式廠家,都需要一個與之毗鄰的精益競爭者,並且需要經歷一種“創造性危機”纔能有所變化。對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精益生產是無需大量投資,便可以將生產製造技術迅速提高到世界級水平的一種手段。現在在智能製造的時代背景下,精益生產能否在國內發揮應有的作用?

  精益生產是智能製造的前提

  精益生產又稱精良生產,其中“精”代表精良、精準、精美;“益”代表利益、效益等等。精益對生產中的過度生產、等待、運輸、過度加工、庫存、缺陷返工、走動、人才浪費進行了聚焦,並提出了諸多的方法予以消除。精益生產的理念就是杜絕浪費任何一點材料、人力、時間、空間、能量和運輸等資源,對由人、設備材料和信息等要素組成的工作系統進行整合、設計和改進、優化。

  我們總會把當前企業使用的MES/ERP這種管理工具理解爲數字化系統,但是,所謂的數字化運營的本質在於運營,數字只是實現的數字化運營的手段。之所以說精益是數字化的根基在於精益爲生產提供了各種量化方法和工具,例如KPI、OEE、TPM、RCA、5S、目視化管理、看板等。這些量化方法和工具使得工廠得以被量化、可視化以及透明化,使其一切都服務於其經營目標:質量、成本與交付能力。

  ×××院士譚建榮曾經表示:“精益生產和質量工程是智能製造的前提和基礎。“他表示,如果生產是粗放型的,那就沒辦法搞智能製造,所以首先要精益生產,通過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去實現精益生產。

  當下國內對於智能製造的討論多數聚焦於技術創新實現,標榜智能製造產線。另一方面,一些企業貪圖政策紅利,陷入了爲了智造而智造的怪圈,大肆引進機器人,新系統,偏離了企業經營的本質。事實上,對於企業而言,如何釐清經營與智能製造兩者的關係,建立持續有效的路徑進行分析與預斷,並逐次實施整體戰略,尤爲重要。

  在機器人還未普及的時候,主要依靠人與物還有機械的配合,因此需要通過精益管理的方式讓三者“齧合”。現在的智能工廠其實是在精益管理的基礎之上延伸的,設想一下,如果一家工廠的管理理念非常落後,製造水平很低,想要單純通過增加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就實現智能製造,實屬異想天開。

  事實上,真正應用精益生產的工廠(俗稱精益工廠)有兩個關鍵的組織特點,一方面它能夠把最大量的工作任務和責任轉移到真正爲做增值工作的工人身上;另一方面有整個車間將設置有處於適當位置的檢測缺陷系統,一旦發現問題,能快速追查並找到問題出現的最終原因。這意味着生產線上的工人間採用的是團隊工作的方法,並且車間應設有簡單而綜合性的信息顯示系統,它能讓工廠線上的每一個人對問題作出快速反應,並全面瞭解工廠的情況。

  精益生產並非一劑一吃就靈的神藥

  精益生產並不是一劑一吃就靈的神藥,正如妄圖用三個月時間啃下高三學子飽讀三年時間所積累的知識一樣,國內某些企業生吞照搬的做法只會消化不良。

  目前,我國的市場情況與豐田公司在提出精益生產方式時所面臨的市場情況是非常相似的,隨着市場日益成熟,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面臨各種挑戰,而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低,資源資金短缺,尤其2018年是資本寒冬的一年。

  此外,我國企業在生產製造方式上存在極大的缺陷,主要以高能源損耗、過度依賴勞動力的粗放型管理方式來獲得企業的增長,效率低下的同時導致企業增長緩慢。目前大部分的製造企業處於產業鏈的中下端,從生產過程來看,屬於粗放型的、簡單型的、加工型的生產方式。爲了使我國製造型企業從競爭中勝出,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在我國企業中進行深入學習和推廣精益生產方式,改進企業的管理方式、手段、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總的來說,精益生產方式是“舶來品”,需要“國產化”。精益生產說到底是一種生產管理的理念。生產管理的主題是人。與日本倡導終身職業不同,國內的製造企業需要根據自己企業的情況和企業文化,步步爲營地進行實施。
  華天謀專注精益生產管理、5s/6s現場管理、TPM管理等輔導諮詢,不僅是中國企業用得上,而且是中國企業用得起的綜合生產性管理諮詢顧問。點擊在線諮詢獲取更多企業管理困惑答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