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維盒子

我們大多數都會聽過或遇過以下場景:

《呂氏春秋·自知》中的“掩耳盜鈴”故事中的小偷公想盜鐘,天真地以爲捂住自己的耳朵自己聽不見別人也會聽不見。

又或是“馬謖失街亭”歷史事件中諸葛亮首次北伐,派馬謖駐守街亭,並告訴他當道紮寨以拒魏軍。結果馬謖不聽諸葛亮囑託,不聽王平勸阻,還是一定要上山紮寨,導致蜀軍慘敗,諸葛亮退守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又或者是我們特別有時間葛優躺沙發刷手機,卻沒有時間鍛鍊身體,還抱怨時間都去哪兒了?爲什麼喝口水都會胖?

無論生活還是工作中,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例子。這種持續性的盲目、從自己狹隘的視角中,不認爲自己存在問題——一個自己沒有發現的問題、只看到自己看見的和願意相信的事物,而且對他人的建議和批評非常牴觸的態度,被社會學家稱爲‘自我欺騙’而在由美國亞賓澤協會所著的《別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維盒子》中叫‘在盒子裏’。這本書通過湯姆的故事,闡述了“自我欺騙與思維盒子”的概念,“我們是如何進入盒子的,” “怎麼被困在盒子裏的,” “怎樣跳出盒子”以及“如何持續待在盒子外’的過程,通過這些認知和方法從而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用不同的視角看待自己和他人,解決不想解決的問題,提高仍需改進的地方。


本書作者美國亞賓澤協會是一家管理培訓與諮詢公司,由來自商業、法律、經濟、心理學、哲學、教育等諸多領域的專家組成,曾幫助過谷歌、微軟、波音、耐克、雀巢、美國海軍等上百個知名企業,組織減少人事問題,提高利潤。因此本書被譯爲33種語言,全球銷量逾200萬冊,10年雄踞管理類排行榜前列,是真正能幫我們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暢銷書。

通過上面的事例我們明白了什麼是自我欺騙的思維盒子,那我們是怎麼走進盒子呢?

01.怎麼走進盒子的

舉個例子,因爲昨天晚上熬夜太晚,你早上沒能按時起牀,急匆匆趕公車上班,當你走進辦公樓的電梯,門快關上的時候,看到有人從大廳跑向電梯。那一刻,你覺得你應該爲他留住電梯。但是你沒有,眼睜睜地看着電梯關上,最後的畫面是他氣喘吁吁地快跑,手臂撲向前方。爲了給自己開脫,你會找藉口說我不認識他,我要在規定的上班時間前打卡,而且是他起牀太晚,是他速度太慢,來安慰自己。這種心裏覺得要爲別人做些什麼,實際行動卻背道而馳,這種行爲就叫作“自我背叛”。同時你會開始爲自我背叛的行爲找理由並用一種自以爲正確,公正的眼光來看待現實。事實上你看到的現實是扭曲的。因此,當你自我背叛時,你就進入了盒子。


那麼,進入盒子以後,我們是如何困在裏面而不自知呢?

02.怎麼被困入盒子的

(1)把別人視爲物體

在本書中,湯姆的上司巴德在搭乘飛機時無意中得知,此次飛行中有部分票並未售出,而他幸運的是找到了一個臨窗的座位,它旁邊的位置也是空的,爲了讓別人知道這個座位已佔用,他把箱子放在了這個空位置上,並且一邊看報紙,一邊用餘光觀察周圍的乘客是否關注他。

而在不久前,一次與妻子一起的飛行中,他們的座位沒有連在一起。而此次飛機基本滿員,想要把兩個位置調在一起是有難度的,此時,一名手中拿着報紙的乘走向他們並動說明,她旁邊的位置是空的,如果他們想在一起願意與他們其中的一位換位置。

接下來,我們來對比兩個事例,就清晰的明白我們是如何把別人當成物體的。


(2)共謀——促使別人進入盒子

我們大多數人都帶着盒子,處於自我防禦的狀態,做好隨時用自我辯解反擊批評的準備。如果此時因爲某個項目上的失誤,給公司帶來損失,在盒子裏你的上司責備你時,你會也進到盒子裏,並且會反駁對你不恰當的批評。而此時你的上司更會變本加厲的責備你,你會更怨恨他。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在盒子裏我們促使彼此出不恰當的行爲,也都會爲自我辯解,並且給予對方留在盒子裏的理由,這種迫使他人進入盒子來回應的,就稱爲共謀。

(3)關注點有誤——只關注自己,不關注目標

比如,在盒子裏,你和同事需要共同完成公司的一個項目,爲了讓自己在項目中表現得更優秀,更突出,你刻意隱瞞了對另一個人有用的信息,而這又給對方也這樣做的理由。由此帶來的麻煩是


這種只關注自己,不關注目標結果的行爲我們稱爲關注點有誤。

本書中作者舉了個細菌的例子來說明:別人被感染並不能證明我們自己是健康的。事實上,如果身邊都是生病的人,自己被感染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

在盒子裏如此影響我們的工作,生活,那麼該如何跳出盒子,獲得提升呢?

03.如何跳出盒子

事實上,當你在思考要怎麼走出盒子時,停止抗拒他人的時候你就出走了盒子。

原因是當你開始後悔做某件事的時候,同事,家人,朋友對於你來說就是一個平等的人,而不是物體,你也開始質疑了自己的優點,我是不是真的在盒子外面?有這些感想和思考時,你就已經走出了盒子。你也許很意外沒想到如此簡單,但這恰恰驗證了作者在文中的表述走出盒子的辦法永遠都在我們眼前。”

現在,我們走出了盒子,問題的關鍵轉變成我們該如何持續的待在盒子外面呢?

04.如何持續待在盒子外面

(1)更新認知——把別人當成人不意味增加義務和責任

在盒子外把別人當成有正常需求的人來看並不意味着我們擔負許多義務和責任。它只意味着把別人看作與自己一樣的人。我們只是放棄了對與我不同的人的偏見——比如種族,信仰和文化與我不同。一旦我們把他們看作人而不是物體,我們就沒有那麼多偏見,會更亦禮貌,也會更尊重他們。這些改變也不會給我們增加負擔。

(2)不要試圖變得完美,努力去做到最好

爲了待在盒子外面,我們需要重視爲別人做事的感覺,但是這不意味着那些我們覺得很好的事情每次都去做。如果這樣做,我們只是想讓別人知道我們體貼,值得信任。而這些恰恰是我們不堪重負的原因---我們只是在像別人證明自己是個好人。

當我們也無法像自己希望的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不需要責備他們,也不需要爲自己辯解,因爲我們始終把他們當人看,即使我們無法馬上用理想的方式幫助他們。我們也只需要做到當下我們能做到最好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做的:

不要抱怨別人在盒子裏,努力讓留在盒子裏

不要關注別人做的錯事,關注你自己能做什麼正確的事

不要擔心別人是否會幫助你,關心自己是否能幫助別人

《別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維盒子》這本書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故事,也沒有複雜的人物刻畫,整本書就是一場談話故事。但是它卻通過“自我背叛”“自我辯解”“把別人當做人還是物”“共謀”等過程一步步幫我們找到“自欺欺人思維盒子”的真相。最重要的是通過它能故而我們解決不同領域的問題。比如,個人成長和自我展,領導力和團隊合作,衝突調節,責任轉換,招聘選拔和測試。書中都給出了具體的事例來說明。

如果你也想走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自欺欺人思維盒子,重新審視自己,獲得提升,就從閱讀這本書開始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