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學》讀書筆記(part3)--影響犯罪心理形成發展的外部因素

學習筆記,僅供學習




影響犯罪心理形成發展的外部因素


犯罪心理與主體的反社會意識人格缺陷有關,當主體將其反社會意識和人格缺陷外化爲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爲,其反社會意識和人格缺陷就轉化爲以主觀罪過(犯罪的故意和過失)爲核心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明,沒有天生的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它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在某一具體環境中,受文化家庭、教育和文化因素的影響而形成,最終又取決於主體對行爲的控制能力。


時空因素對犯罪的影響


時空因素雖然不是犯罪心理和行爲形成的本質原因,但在具體的人身上,或在特定的環境中,它卻爲犯罪心理和行爲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條件,犯罪人在作案之前,一般都要選擇有利於自己作案的時空位置。


犯罪的時間特徵


犯罪者在實施犯罪行爲時,首先會選擇一定的作案時間。因此,犯罪行爲會在一定時間範圍內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相應地,某些犯罪類型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具有某種分佈規律,如某些時候多一些,某些時候少一些。

從不同的時間段來看,主要有以下特徵:

  • 犯罪的鐘點特徵

犯罪的鐘點特徵是指在一天二十四小時中犯罪行爲的分佈特徵,即一天中什麼時間犯什麼罪的人最多。比如,根據美國學者施密斯的研究,重傷害罪等針對人身的犯罪在晚上8點至次日凌晨2點的6個小時中發案率高達45%

  • 犯罪的日期特徵

有些犯罪在一個更長的時間段上(周或月)也會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例如,交通肇事和酗酒引起的犯罪往往在週六週日和週一,這種現象在美、日、德等西方國家尤爲明顯。

  • 犯罪的季節特徵

在一年四季中,隨着氣候的變化,犯罪也呈現出一些規律性。比如,針對財產方面的犯罪,例如偷竊搶劫等,其發案率的高峯期往往在秋季至冬季之間。(主要原因與秋冬季衣食住方面需求增加、夜間更長有關)而針對人身的犯罪則在春天至夏季期間最多。(主要原因與春夏季氣溫升高、服飾簡化有關)


犯罪的地域特徵


因地域的不同,犯罪現象在其發生數量、類型,以及形態上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這可以說是地域因素對犯罪的影響.

  • 不同區域犯罪現象的特點

同一國內的不同區域的犯罪現象,因受各區域的氣候、風土人情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

  • 犯罪的城鄉差異

從我國犯罪的城鄉差異來看,主要有如下特徵:

①從犯罪數量上看,儘管農村有些犯罪比城市嚴重(如拐賣兒童等),但是,城市的犯罪率普遍比農村高。

②從犯罪類型上看,城市的財產犯罪多,農村的暴力犯罪多。

就城市犯罪率比農村高這一現象,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①首先,城市中引發犯罪行爲的刺激相對較多。如城市人口多,競爭激烈;城市經濟相對發達,增加了經濟犯罪的機會;城市流動人口多,娛樂產所多,不良人員容易混跡其中;城市交通方便,爲流竄作案提供可乘之機。

②其次,城市中的社會控制力相對較弱。城市中由於居民流動性較大,居民構成情況相對複雜,羣體凝聚力相對較差,它使傳統的社會控制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


家庭因素的不良影響


家庭是人們社會化的第一場所,個人與家庭發生聯繫最早、關係最緊密,家庭對個人影響也最深。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尤其是幼年時期,家庭是個人生活的最主要的環境,父母則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從人的社會化過程來看,其基礎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因此,家庭的人際關係氣氛、不同組成狀況、社會經濟地位,父母的言談舉止、教養方式等都會對子女的人格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人走上犯罪道路,特別是青少年犯罪,與其家庭的不良影響有很高的正相關。


家庭結構的缺陷


  • 缺損家庭

指由於婚姻離異或疾病死亡使孩子無父或無母或父母都沒有的家庭。缺損家庭嚴重地損害着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容易在孩子稚弱的心靈上引起各種不良的反應,可能使其逐漸變得性格孤僻、偏狹、自私、冷漠、難與人相處。

  • 貧困家庭

貧困本身並不是犯罪的原因,世界上許多有成就的人物均成長在貧困的家庭中。但是,生長在貧困家庭中的孩子,相對地說從家庭中分享到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溫暖、正常教育等都自然少於其他家庭。這種家庭的父母終日爲家庭的基本溫飽而疲於奔波操勞,無暇也往往無力教育自己的子女,甚至無能力在基本生活需要上滿足子女的需要。這樣,在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又缺乏教養的家庭中,孩子容易和有惡習的少年交往,或受品行不良人員的誘惑,長此以往就會走上犯罪道路。

  • 有不道德、違法或犯罪成員的家庭

父母有不道德行爲、違法行爲或犯罪行爲,最容易引起子女的模仿,並進而發展到犯罪。因爲未成年人好奇心強,易受暗示和影響,善於模仿,可塑性大,但辨別是非美醜的能力差,控制和約束自己的意志薄弱,父母的言行對子女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 不和睦的家庭

這種家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夫妻感情不睦;另一種是父母與子女感情不睦。


家庭教育的缺陷


在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方法不當,或教養態度、觀念的錯誤,也足以誘發子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父母缺乏知識的家庭、父母往往不知管教子女的重要性及正確的方法,因而容易發生各種管教不當的情形;但在那些父母有較高知識水平的家庭中,也常因溺愛或疏忽而發生錯誤的管教。


犯罪的學校教育因素


不良的學校教育會誘發少年犯罪的產生,這種誘發作用表現在四個方面:

①使學生產生挫折感。如果學生每天在學校中成績不好,那麼他們不僅學不到知識,而且還會產生挫折感和絕望心理;

②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滿足感。如果學校所講授的課程與學生的需要和志向沒有聯繫,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

③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學校中的許多班級太大,人數太多,學生之間很少形成親切溫暖的人際關係;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薄弱


  • 思想品德教育簡單化
  • 單純重視學習成績
  • 忽視人文素質教育

教育體制存在缺陷


(略)


教育監督管理簡單化


(略)


教育功能的缺失


(略)


犯罪的不良文化特徵


由多元文化的衝擊形成的不良文化


(略)


大衆傳播媒介中不良因素的誘導


大衆文化中,一旦沾染上暴力、##、##的內容,將產生極大的副作用。這是因爲:

①大衆傳播媒介的具體形象性,容易使人們不作分析地全面吸收,特別是不健康的影視、書刊等往往藉助於藝術的感染力影響人們,極易使人上當,從而導致犯罪。

②大衆傳播媒介效果上的暗示性,往往使人們產生模仿行爲,特別是對社會陰暗面的揭露,對黑社會犯罪或恐怖事件的報道,往往使一些人,尤其是青少年從中學習到犯罪的手段、方法,並很快用於犯罪活動中。

③大衆傳播媒介的商業性,導致了不健康的內容氾濫。一些文化價值不高,內容荒誕離奇的音像、書刊,通過流通領域進入市場,披上“合法”的外衣,從而造成人們思想混亂,給違法犯罪行爲的產生埋下種子。

④大衆傳播媒介表現手法的宣泄性,誘發了許多消極情緒的發泄。一些電影、電視、書刊等在xing|欲、物慾、佔有慾和攻擊性宣泄上大做文章,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了極其混亂的消極影響。


犯罪亞文化


在社會學領域,亞文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通常被用於分析越軌行爲或者社會異常行爲。

犯罪亞文化理論,認爲少年犯罪亞文化就是少年犯罪幫夥中流行的一套價值觀和行爲模式,參加犯罪少年幫夥的人,都是按照少年犯罪亞文化思考問題、判斷是非和採取行動的。

在一個社會中,除了有爲大多數社會成員及統治者所贊成、確認的占主導地位的主文化之外,還存在着爲一些羣體所特有的不同於主文化的各種亞文化。所謂犯罪亞文化,是指犯罪亞羣體在犯罪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並信奉和遵循的與主文化相對立的價值標準、行爲方式及其現象的綜合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