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讀書筆記(part5)--英國客體關係學派:費爾貝恩與溫尼科特

學習筆記


筆記

  • 弗洛伊德認定,人天生與環境相左。弗洛伊德及其同時代者認爲人類像動物一樣,註定要不顧一切地追求簡單的快樂。但是,在弗洛伊德那帶有霍布斯色彩的人類社會觀點看來,個體追求私慾滿足將會危及其他個體,因此人類羣體需要對每一個體的享樂目標加以控制。童年的任務就是社會化,是將具有獸性衝動的幼兒轉變爲擁有複雜精神裝置的成人,成人的精神裝置中具有錯綜複雜的檢查和阻礙系統,可引導獸性衝動和目標變成社會可接受的文明生活形式。
  • 不過,克萊因所描述的幼兒並不太快樂。它生來就會以痛苦和不適組成迫害着它的“壞”人,同時用痛苦和快樂舒適組成拯救它的“好”人。由於早期經驗的積累是圍繞着先天預設的客體(即生來固有的危險和避難模式),因此幼年期的體驗必然是支離破碎、令人恐懼的。在克萊因看來,童年的任務不是社會化,而是改善幼兒對世界的恐懼和噩夢般的感受,這些感受來自幼兒強烈的需求和先天具有的過強攻擊性力量。我們天生具有精神病性焦慮,而在適宜的條件下,我們能發展成精神健全的人。在克萊因的描述中,儘管本能天生預設了幼兒朝向人類環境,但幼兒的本能也必然會產生許多精神痛苦,在順利的情況下,良好的父母養育會包容、整理並平息這些痛苦。
  • 中間派的一組,他們發展出不同於克萊因理論的客體關係理論。這個中間派別的主要人物包括 W. R. D.費爾貝恩、 D. W.溫尼科特、邁克爾·巴林特、約翰·鮑比和哈里·岡特瑞普,他們的觀點均以克萊因認爲幼兒先天傾向於人類互動的觀點爲基礎。不過,他們都不贊同克萊因對攻擊性源自死本能的假定,而提出幼兒先天傾向於和諧互動和非創傷性發展,只是在受到不完善養育的阻礙時才產生攻擊性。
  • 驅力理論的動機框架很難與弗洛伊德對強迫性重複的臨牀觀察相容,即人們彷彿有意地令痛苦反覆出現:包括痛苦的症狀、痛苦的行爲模式、痛苦的宿命、痛苦的情感狀態。如果人們想要求樂避苦,爲何大多數人卻如此格外擅長令自己痛苦?
  • 根據快樂原則,力比多具有可塑性,可以替換使用各種客體求得快樂滿足;因此,力比多應該能夠放棄痛苦的願望和帶來挫折的客體。但弗洛伊德於 1905年指出,力比多還具有所謂的黏滯性,而這似乎與快樂原則背道而馳。力比多會痛苦地固守着無法得到的舊客體、遭到挫敗的渴望、遭到阻礙的慾望。弗洛伊德臨牀理論的核心——俄狄浦斯情結,就是這方面最好的例證。後來,弗洛伊德在試圖解釋噩夢、xing|受虐狂、創傷性神經症的時候,多次重提這個棘手的問題。
  • 費爾貝恩質疑弗洛伊德關於生活的基本動機是享樂的前提假設,他提出了一個不同的出發點:力比多並非尋求快樂,而是尋求客體。人類經驗中的基本動力不是追求滿足和降低緊張,利用他人作爲達到此目的之手段;相反,與人的聯繫本身就是目的。
  • 在費爾貝恩的理論體系中,快樂處於何種地位?快樂是與他人聯繫的一種形式,或許是最佳形式。如果父母能與孩子愉快交往,孩子就會尋求快樂,但這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個體習得的一種與他人聯繫和互動的形式。
  • 費爾貝恩治療遭受虐待的孩子的臨牀經驗促使了他理論的形成。他震驚於孩子對虐待他們的父母仍懷有強烈的依戀和忠誠;快樂和滿足的缺乏完全沒有削弱親子聯結。這些孩子反而轉向尋求痛苦作爲與他人聯繫的形式,並且是偏好的交往形式。兒童及後來的成人,從他人那裏尋求的是他們在早年發展中體驗過的聯繫。如同小鴨子會對任何在恰當時候出現的照料它們的物體產生印刻並跟隨其左右一樣(洛倫茨, 1966),費爾貝恩認爲,兒童也會對早期照料者與他們的那些互動方式產生強烈的依戀,並以這種互動爲核心來建立日後的情緒生活。
  • 力比多尋求的是客體,而早期所發現的客體成爲日後與他人一切聯繫體驗的原型。
  • 在費爾貝恩看來,健康的養育將導致孩子具有向外的傾向,引領他朝向能夠提供真實接觸和互動的真實的人。費爾貝恩認爲克萊因所描述的內部客體是不良養育的結果。如果孩子的依賴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如果無人提供孩子所尋求的肯定性互動,那麼就會發生遠離外部現實、遠離與他人真實互動的病態轉向,而建立幻想的、只屬於自己的幻象(內部客體),個體與之保持幻想的聯繫(內部客體關係)。在費爾貝恩看來,內部客體並不是(像克萊因所認爲的那樣)伴隨所有經驗的必不可少且不可避免的東西,而是補償性地替代了現實事物,即人際世界中真實的人。
  • 費爾貝恩認爲,壓抑的核心內容既非記憶亦非衝動,而是關係,是無法整合到其他關係構型中的與父母特徵的聯結。記憶和衝動也可被壓抑,但主要不是由於它們具有創傷性或本身被禁止;而是由於它們代表着危險的客體聯結,並可能把這種客體聯結暴露出來。
  • 由於費爾貝恩對提出理論建構和新術語情有獨鍾,他描述的分裂的自我和內部客體的概念都容易被人誤解。他所說的並不是心靈“之內”的小人兒,也並非只是幻想和意象(自我心理學家稱爲表徵)。儘管我們大多數人感覺自己是單一、延續的自體,但費爾貝恩則認爲人實際上構成了多個巧妙獨立的自我組織,即具有獨特特徵和觀點的不同的自己。
  • 我們每個人都是根據最早的重要關係而內化的模式來塑造各種關係。與早期客體關聯的模式成爲我們偏好的與新客體建立關聯的模式。描述人類關係之重複性的另一方式是: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內部客體關係投射到新的人際情境中。新的愛的客體之所以被選擇是因爲他們與過去的壞(令人不滿意的)客體具有相似性;與新伴侶的互動是激起舊的、期待行爲的方式;新的經驗被解釋成彷彿滿足了過去的期待。正因爲這種舊模式的循環投射以及自我實現預言的反覆內化,人際關係中的性格和問題才如此難以改變。
  • 根據費爾貝恩的觀點,除非一個人相信存在新的客體、存在着與人交往的其他方式,令她能感到自己看得見摸得着,否則她就無法放棄與舊客體成癮般的強烈聯繫。要使受分析者斷絕與分析師之間舊有的、移情形式的聯繫,她必須開始信任更自由的新的關係模式。費爾貝恩沒有詳細闡述病人是怎樣開始感到分析師與那些既往客體不同的。有些學者(如拉克爾)指出,分析師成爲與過去不同的客體是由於分析師提供解譯的行爲。其他的學者(如溫尼科特)則提出,分析師之所以成爲新的客體,不是由於解譯而是由於分析“框架”——分析所使用的可靠結構。無論機制如何,費爾貝恩確信分析性改變的發生不在於萌生領悟,而在於改變與人關聯的能力,病人有能力與分析師以新的方式建立關係。
  • 溫尼科特最具深遠影響、最具創造性的洞見在於,他首先將成年病人的假我障礙與他觀察到生命最初階段的母嬰互動中的細微差別之間建立了聯繫。影響力最大的似乎並不是粗暴虐待或嚴重剝奪,而是母親對幼兒的應答敏感性質量的某些問題,即她對幼兒需求的“處理”。關鍵的不是餵養本身,而是愛;不是需要的滿足,而是母親對幼兒體驗中的“個人”特徵所做的反應。溫尼科特在成人主觀感受的質量及細微差別與母嬰互動的細微之處建立了橋樑,這爲理解自體發展和分析過程提供了頗有說服力的新視角。
  • 溫尼科特認爲,幼兒生命最初幾個月的體驗質量是個人狀態出現的關鍵。正是母親提供的環境決定了結果。根據溫尼科特的觀點,假我障礙是環境缺陷性疾病
  • 在溫尼科特稱之爲主觀全能與客觀現實的這兩種經驗形式之間,還存在着第三種形式:過渡經驗。在主觀全能的經驗中,兒童感到是她自己創造了想要的客體,並認爲自己對該客體具有完全的控制力。而在依據客觀現實組織的經驗中,兒童感到她需要在外部世界中找到她想要的客體;她正確地認識到客體與自己分離、與自己截然不同,是自己不能控制的。過渡客體既不是兒童主觀創造和控制的,也不是獨立存在、需要兒童去發現的,而是或多或少介乎兩者之間的經驗。從本質上來說,過渡客體的狀態就是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在足夠好的養育中最爲關鍵的是,父母並不質疑過渡經驗所具有的模糊性。父母接受了玩具熊的獨特意義。
  • 溫尼科特的想法不止於此:他關注的過渡不是從依賴到獨立的過渡,而是兩種不同的經驗組織模式之間的過渡,在與人關係中兩種不同的自身定位模式之間的過渡。玩具熊之所以如此重要,不僅是因爲它代表了母親,更是因爲它成爲了兒童自體的某種特殊延伸,介於兒童在主觀全能中創造的母親與兒童在客觀世界中發現的獨立活動的母親之間。過渡客體以其似是而非的模糊性,緩衝了兩個世界之間的落差。在前一個世界裏,兒童自己的慾望無所不能,令客體成真;而在後一個世界裏,要遷就他人、與人合作,兒童的慾望才能實現。
  • 溫尼科特認爲,如果母親無法提供鞏固健康的自體感受所必需的足夠好的環境,兒童的心理髮展基本會停止。他在心理上就停滯於那一刻,而殘存的人格成分在人格核心缺失的情況下繼續發展。真正個人狀態的核心暫時停止發展,取而代之的是對缺陷環境的適應性順從,直到能夠找到一個抱持環境,更爲自發、真誠的主觀經驗才得以浮現。
  • 在溫尼科特看來,病人的問題源自於內部分隔,由於這種分隔使病人與自己的個人經驗源泉割裂。問題不在於某個特定的慾望、衝突或回憶,而在於經驗產生的通常方式。分析情境的退行力量主要不是促使舊的慾望浮現,而是促使舊的“自我需要”浮現,即自體成長的發展性要求。溫尼科特認爲病人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力量,能塑造和影響分析情境,使之提供童年缺失的環境特徵。根據溫尼科特的理解,會談的內容和解譯幾乎無關緊要;關鍵的是自體在與他人關係中的體驗。
  • 林特延伸了費倫齊的創新,他確信病人,特別是較嚴重的病人,在分析情境中尋找的不是幼兒xing欲和攻擊願望的滿足,而是一種無條件的愛,是他們在童年被剝奪的“原初客體之愛”。
  • 巴林特認爲,孩子與母親最早的關係是一種被動狀態,體驗爲“原初物質”的“和諧、互相滲透的混合”。更爲主動的關係形式和快樂尋求形式是從這種被動狀態之中產生的。早期關係的破裂會產生巴林特所稱的“根本缺陷”,即自體核心的破碎和斷裂,在某種意義上這是病人尋求分析時渴望治癒的根本內容。
  • 鮑比對精神分析的觀點像弗洛伊德一樣堅實地紮根於達爾文進化論,但鮑比的進化論顯然是二十世紀的進化論,不同於弗洛伊德十九世紀的進化論。弗洛伊德認爲,達爾文進化論變革中最核心、最振聾發聵的信息,是人類乃從“低等物種”進化而來。這使弗洛伊德設想,人類隱藏着一些沸騰不安的潛在動機,是源於他和同時代者所認爲的動物本性。鮑比與哈特曼的觀點一致,他認爲進化論革命的核心信息是適應在塑造動物和人類本性中的作用。在弗洛伊德看來,本能是不守規矩、違背社會的,只有通過自我長期而艱辛的鬥爭才艱難地適應了社會。而鮑比則更傾向於認爲,經過上億年以生存爲目的的自然選擇的雕琢,本能對人類環境具有預適應性.
  • 岡特瑞普比其他人更進一步的是,他將精神分析概括爲“替代療法”,分析師“代替父母”提供缺失人際環境,即健康自體成長和發展所需的人際環境。岡特瑞普指出,正是養育性的分析關係,既是高度個人化的同時又是高度人際性的,成爲治癒的手段。
  • 費爾貝恩與岡特瑞普都認爲退縮和疏離的分裂樣現象存在於所有心理病理形式背後。費爾貝恩曾指出,分裂樣退縮只是遠離外部世界真實的人,分裂樣病人對作爲內部客體的幻想形象保持着強烈關聯和專注。於是力比多自我(希望和渴望)與激勵性客體緊密關聯;而反力比多自我(仇恨和絕望)與拒絕性客體緊密關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