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這個年怎麼過的(1636年除夕一1637年初十)初二日

《江右遊日記》中記載,這天早餐過後,徐霞客主僕二人開始出發了。今天他們將經過常衝嶺(今長衝嶺),臺上塘前,妙山,泥坡嶺麓,十八都,平田橋,相公嶺,抵達十九都門家坊(今文家坊)。全程步行約40裏。

一路上,徐霞客依然對水系的構造與流向進行一番考察。“其南之水,從東向破山去,又有北來之水,至北同入而東,路遂溯流北上。”它南面來的水,向東也破山谷而去,又有北兩來的水流,到這裏匯合流向東也,路就逆流北上。

又“下此始見山峽中田塍環壑,又二里始得居民三四家,是曰瀘子瀧一溪自西南山峽中來,與南來常衝之溪合而此去,瀧北一岡橫溪前,若與當關。”下此處纔可始見到山谷中田埂環繞着溝谷,又走了二里纔開始見到三四家居民,這裏是瀘子壠,一條溪水從西南方的山谷中流來,與從南邊常衝(長衝)的溪水匯合而往北去,瀧北有條山岡橫障在溪前,好像是在守護村莊的關口。

同時徐霞客對地形地貌進行了一番描寫。“蓋陳山東西俱崇山夾峙,而南北開洋成塢,四面之山俱搏空潰壑,上則虧蔽天日,下則奔墜峭削,非復人世所有矣。”大概是陳山東西兩邊都是崇山峻嶺聳立相夾,南北之間展開一塊平地形成了山塢,四面環繞之山都是高插雲霄而下墜深谷。向上遮天蔽日,向下傾墜峻峭,不像是人世間應有的景色。“北下三裏,有石崖兀突溪左,上有純石橫豎,作劈翅迴翔之狀,水從峯根墜空而下者數十丈。但路從右行,崖畔叢茅蒙耳,不能下窺,徒聞搗空振谷之響而已。”往北下去三裏,有座石崖突兀在溪的左面,崖上橫疊堅插着一色石頭,呈現出展翅盤旋的樣子,流水從山峯腳下向空中傾瀉而下達到幾十丈高,路只是從右邊走,懸崖邊茅草叢生嫩草遍地,不能從中窺見到下方,只能聽見水流搗瀉而下發出震耳欲聾的迴響而已。

路途中“得一夫肩行李”,至“恐前路崎嶇,姑留會力而止宿焉。”這一切都是爲了明日有力氣登上武功山而做準備。途中“日炙如釜,渴不得水。久之聞路下淙淙聲,覓莾間一竇出泉,掬飲之。”太陽炙烤,人就像呆在熱鍋之中,口渴卻找不到水。很久才聽到路下邊有水流淙淙之聲,在莾草叢裏尋覓到一汪清泉冒出,用手捧起喝了起來,行文之處形象生動。

如此抵門家坊(今文家坊),止宿於王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