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對孩子情商的影響 ——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下)

在前一篇文章中講述了作者提出的:父母要如何成爲孩子優秀的情商教練(如何成爲孩子優秀的情商教練 ——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上)

如果想要孩子得到更好的情商,那麼還有一個關鍵的步驟就是父親的陪伴,本書中作者用了一整章來着重講述了父親參與力,而我做爲一位父親,也自然更加的關注這一章節的內容。

爲什麼父親的參與更重要

不可否認,在大多數的家庭裏媽媽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比爸爸要多很多。

我們先來看一項跟蹤調查,這個研究做了很長一段時間,是跟蹤一羣孩子從5歲到40多歲,‍‍結果發現在5歲的時候有父親陪伴和支持的孩子,相比那些缺乏父親關愛的孩子來說,長大以後‍‍更能體會別人的感受,‍‍而且到了40歲左右,他們的人際關係更好,有更多的朋友,同時他們的婚姻也更幸福,更長久。

事實上,父親的參與對於孩子情商的培養起着重要的作用,並且這個影響力往往會比媽媽來的影響更大。

所以父親對於孩子的人際交往,似乎有着很重要的示範的影響。

那麼問題來了,這是爲什麼呢?‍‍

主要的原因是因爲母親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往往都扮演偏向照顧的角色,比如:讓孩子吃好、穿好等等等。與孩子玩耍時,一般也是比較安靜的活動。例如:認字、搭積木、拼圖等等。

然而父親參與時,參與的活動就明顯不同,往往這些活動需要體能活動量很大,然後很刺激的遊戲,比如:躲貓貓,撓癢癢,你追我打等等。在跟父親玩的過程當中,身體以及情緒都需要比較大範圍的活動。孩子往往會表現出:好害怕與好開心兩種相反的情緒。這些各式各樣的情緒,也正是孩子跟其他人交往的時候,會出現的情緒。體驗‍‍的過程當中,孩子也要學習如何來控制這些情緒,當需要釋放這些情緒時要盡情的釋放,而要收斂時,要馬上收起來。

所以在這樣子的遊戲過程裏面,孩子會學到很多情緒體驗以及人際交往的技巧,這往往對於孩子拓展他與其他的人際關係是非常有幫助的,‍‍父親的參與對孩子的情商會有很大的幫助。

父親要如何做才能夠對孩子的情商成長有所幫助?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議:

1、爸爸應該從媽媽懷孕的時候就開始參與‍‍

爸爸應該多關心媽媽的情緒,同時也有研究顯示,‍‍在妻子懷孕的時候就更熱心參與的丈夫,孩子出生以後更會願意抱孩子,而且當孩子哭的時候,能夠更及時的去照顧孩子。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如果你可以理解妻子懷孕的不容易,‍‍就會將迎接孩子的到來,變成兩個人共同的任務。當孩子出生之後,積極的去照顧以及關注寶寶的情緒狀態。

2、陪孩子,並且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

父親的工作一般來說,會真的很忙,比如:出差、加班等等。每週至少要有一天的時間可以陪孩子一起度過。請注意:父親要分清楚,是你陪孩子和孩子陪你的區別。陪孩子的意思在於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例如:帶孩子去小朋友的生日派對,‍‍帶孩子去她想去的兒童樂園,或者是去打球等等。

參與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纔會讓孩子感受到你有陪伴他成長。並且,在這些一起做事情的過程當中,孩子會不經意的透露出他的一些心情,一些想法,困擾他的事情,‍‍這時父親就能夠更好的去理解你的孩子。

3、不論婚姻狀況如何,請父親堅持在孩子的生活中不缺席

戈特曼博士作了一些研究發現,夫妻雙方的關係不是太好,分居或者是離婚,如果,爸爸因此就缺席了,孩子的成長,其實對孩子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即使婚姻狀況不是特別理想,‍‍爸爸也應該堅持做孩子的情商教練,‍‍花時間和孩子相處,‍‍並且要特別關心孩子的心情,因爲如果父母關係緊張,孩子的情緒往往更需要情商的調節。並且在需要的時候,給孩子很多的情緒支持,讓他知道父親還是他最強壯的情商教練。除此之外,‍‍夫妻雙方也應該努力,‍‍避免夫妻吵架,父母之間不開心,也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傷害。

如何處理吵架的問題

夫妻相處的過程當中,吵架是必然的。夫妻之間如果有矛盾的時候,該有些什麼樣的方式來處理這些衝突,‍‍也就是怎麼吵架才能讓孩子不會受到負面的影響呢?

事實上,很多夫妻都低估了孩子理解父母關係的能力,‍‍很多父母在吵架時心裏想說,我的寶寶還這麼小,都還不會說話,他應該聽不懂,‍‍也不會對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其實不然,書裏面提到了一個研究:

孩子從很小‍‍就能夠理解跟感受到,父母關係當中情緒的變化。

例如:3到6個月大的嬰兒‍‍就發現‍‍當父母在孩子面前開始吵架的時候,起爭執的時候,‍‍即使孩子沒有辦法說話,‍‍他也會對現場情緒緊張的狀態有所反應。孩子會把臉轉過去,或者開始扭動身體,心跳變快。

而最近也有新的研究‍‍學者發現,即使是六個月大在熟睡當中的寶寶,‍‍爸媽在旁邊吵架,‍‍寶寶即使在熟睡當中,他大腦裏面的壓力荷爾蒙都會上升。

也就是說,其實孩子對於父母相處時候的情緒狀態是非常敏感的。也因此會受到影響。

那麼當夫妻之間意見不合時,要如何來處理呢?

作者在之前的研究中發現,在起衝突時,要避免以下四種狀態,他將這四種狀態稱爲婚姻的四大殺手:

1、批評

批評指的是向對方做人身攻擊的批評。

例如:在吵架的時候,說對方“不負責任”、“你從來都沒有愛過我”、“你從來都沒有愛過孩子”、“你根本就不在乎孩子”等等。

當被攻擊的時候,對方的感覺就是,‍‍我就知道你就是看不慣我這個人,‍‍所以,你如果看不慣我,我再怎麼說也沒有用,‍‍反而無助於接下來的理性討論。所以,人身攻擊的批評千萬別做。因爲,他對你要解決的衝突根本沒用,反而還傷害了對方。

2、輕蔑

這也是戈特曼博士愛情實驗室裏面的發現‍‍。

當‍‍兩個人在討論的時候,臉上出現輕蔑表情時,這表明我瞧不起你,我不屑跟你說話,‍‍這種情緒一旦出現,‍‍其實是婚姻一個很大的警訊,‍‍他往往比激烈爭吵對婚姻的傷害更大

‍‍因爲,這時對方感覺,‍‍你根本就瞧不起我,如果你瞧不起我,我根本沒有自尊,我幹嘛還要跟你討論下去,‍‍所以這是一個很糟糕的狀態。

3、防禦‍‍

防禦,其實是一個心理學的專有名詞。

心理防禦機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心理防衛機制的意義, 積極的意義在於能夠使主體在遭受困難與挫折後減輕或免除精神壓力,恢復心理平衡,甚至激發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主體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戰勝挫折。 消極的意義在於使主體可能因壓力的緩解而自足,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

例如:當遇到孩子成績不好時,你可能會想,孩子的成績不好也不能怪我呀,‍‍都是你在帶孩子,應該是你的問題,其實這就是一種防禦。

又比如:我是想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的,但是我必須要加班呀;或者‍‍更常見的防禦行爲則是相互指控,就是你罵我,我罵你。

這種情況就會形成,兩個人都不願意討論,兩人都啓動了防禦機制互相指責,對於兩個人冷靜的面對,尋找方法解決衝擊,其實是沒有任何的幫助的。

所以,如果下次出現問題時,請放下彼此的防禦,‍‍坦誠的面對自己與彼此。

或許你可以試着說,我沒有意識到這件事對你有這麼大的影響,我很抱歉,‍‍接下來我們好好的聊一聊。

4、築牆

這個意思是,雙方就好像用一道牆把自己隔離開來,‍‍雙方可能會不說話,不理對方,‍‍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冷戰。

如果是吵架的時候冷戰好不好?當然不好。

作者研究發現:冷戰往往比大吵大鬧對婚姻的傷害更大。

所以,雖然有的時候覺得實在跟另外一半無法溝通,也千萬不要跟對方冷戰,‍‍如果實在不行,你可以坐下來寫封信給對方,對方就比較能夠接受你的意思了。

以上這四種行爲,是作者在書中所列舉的四大婚姻殺手,‍‍在處理衝突和矛盾的時候,請千萬不要出現這樣的情況。

在婚姻出現衝突的時候,還有幾個動作千萬不要做。

1、不該把孩子當成武器

請不要動不動就說,如果你這樣就不讓你看孩子了,我就不讓孩子跟你在一起了。

2、不該讓孩子傳話

在父母吵架時,請不要讓孩子去傳話,例如:讓孩子去說離婚,‍‍其實這個話對孩子來說,讓他來傳對他的傷害是很大的。

3、衝突解決的時候,請讓孩子知道

父母只在孩子面前爭吵,‍‍卻在後來解決時,不讓孩子清楚的知道。其實這種做法很不好,首先請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如果不小心‍‍發生了,也應該讓孩子有機會理解到,比如:可以走到孩子面前說:“剛剛不好意思,爸爸媽媽說話太大聲了,‍‍後來,我們都冷靜了,沒事了”。

要讓孩子清楚的明白,大人之間會有矛盾,孩子更需要知道是有了矛盾以後,事情可能會很好的解決。‍‍

4、如果夫妻雙方關係目前很糟,幫孩子在生活當中尋找其它的情緒

可以通過尋找,其他的叔叔阿姨跟他多聊天,或者是學校的老師‍‍。這樣有助於幫孩子來面對父母親關係比較緊張的這個狀態,而避免受到影響。

做父母並不容易,特別對於大多數家庭中的父親來說,除了要兼顧工作之外,還要平衡家庭、孩子的陪伴。或許你可以尋求家中長輩或其它親戚的幫助,也或許你有經濟能力找其它的教育機構來爲你“打造”孩子,但如果我們自己就可以做到呢?這樣是不是會更好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