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國文人》讀書筆記(二五)

                          李白

摘抄:李白在西域出生,卻罩上華夏文明的神祕氣息:母親夢見太白金星,於是有了身孕。不管他是漢人還是胡人,有一點不用爭議:他是在漢語中長大的。強大的漢語氛圍籠罩他,他寫詩近千首,又倒過來強化這氛圍,籠罩後世的中國人。

李白一生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多少山山水水,被他的詩句所激活。中國古代文人,激活了中國山水,他們的靈魂至今繚繞於絕壁,浸潤於煙波。生存艱辛卻朝着審美,這多好。仕途體驗之類,被山勢化爲無形。

偉大的詩人,幹任何事都正常。只要他不是無緣無故地殺人放火。性格有毛病,爲人有問題,是藝術家顯著的特徵之一。面面俱到者,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則多半是冒牌貨。

李白的及時行樂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不用爲他的品德操心。偉大的詩人,並非一定是道德楷模。屈原、陶潛、杜甫、蘇軾是這類楷模,但李白不是。依我看,才華是第一位的,生命的強度在道德之先。

李白感受夜空的能力無與倫比,他的眼睛比星星還亮。他不厭其煩地形容月亮,造詞之多,中外第一。

中國古代人物,李白式的自由奔放,實屬罕見。單從文學的角度看他,顯然是不夠的。用浪漫主義概括他,總覺得有缺失:他不能濟蒼生安社稷,於是他就浪漫。這裏有個隱形的套子。說來說去,他還是被權力所規定。這種理解模式,源於形而上學的主、客體分離,把生命拆解開來。倒不如動用直覺,儘可能瞄準這個鮮活的、呈噴射狀的生命形態。

李白已然抵達藝術創作的巔峯狀態,磨難夠多了,壓抑夠長久了,此後若干年,他只消釋放內心的巨大能量,好詩定會源源不斷地奔來筆底。

李白的野性,更多的野在漫遊,尋仙,幹大事。這個外形並不高大威猛的男人,卻留給人活力噴射的印象。他一輩子處於高度的興奮狀態,沒發瘋,顯示出他掌控極端情緒的非凡能力。人們形容執着的人,常說:嗬,他是一條道走到黑!而李白是幾條路走到黑。中華文明幾千年,這樣的人是不多見的,李白是異類中的異類。

感悟:其實,小川先生關於李白的品讀讀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然而,我卻遲遲沒有寫關於這片品讀的讀書筆記。不是懶,而是不知該如何下筆。

在我對李白粗淺的認知中,李白,那絕對是一個無人能及的高度。對於這位“詩仙”,就我這淺陋的鄉村小教師,那是真的不敢妄語的。但是,想了很久,還是決定寫一寫關於他的讀書筆記。《品中國文人》的讀書筆記,少了他,似乎總是一個缺憾。

無論是在自己求學時,還是在爲人師表後。課本中,總是會遇見李白。在教科書上認識的李白,評價他的詞語無非就是“偉大,品行高潔,浪漫主義……”。但從小川先生的品讀中,卻能看出,我們人爲的給李白貼的這些標籤,不足以使我們走進一個真實的李白。

因爲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所以我們總是會把“重情重義”這樣的評價套在李白的身上。實際上從小川先生的品讀中,卻驚奇地發現,李白的友情,是此時此地的。他不會長時間惦記一個人。孟浩然,杜甫,汪倫都是如此。尤其是杜甫,後半生不停地懷念李白,他形容李白的詩句無數。更是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樣讓人驚心動魄的千古名句。而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則屬應酬,可能寫過就忘了。

讀過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給他套上“爲國效力,兼濟蒼生”等評價性的論斷。但從小川先生的品讀中,我們會發現,以李白的性格,即使他一生仕途順暢,他也不會成爲蘇軾那樣的儒官。

再有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說他“視名利權貴如糞土,高潔傲岸”。殊不知,李白是一心想入仕途。而且還不屑從科舉入仕。因爲,他是一心要做大官,高官的。他的偶像是司馬相如,那就是個典型的御用文人。爲了能進入官場,他以隱士名號尋求出仕機會。在終南山,他結交權貴,一有希望立刻奔向長安。李白終於被封爲供奉翰林,在長安三年,留下三首好詩。而這三首好詩,全是獻給楊玉環的。

從這幾個方面來看,小川先生筆下的李白明顯和我們從教科書上的李白是有差別的。那麼,這是不是就是說,真實的李白就完全顛覆了我們對他的評價呢?其實 這也不盡然。因爲,小川先生說了:“偉大的詩人,並非一定是道德楷模。”

李白對朋友的實效性,對仕途的強烈渴望,包括他對親人的淡漠等等,這些其實也從另一個方面向世人展示出,他性格中的簡單。他的精力,在俗務上沒有那麼多的纏繞。他就是一個有着非常鮮明特色的人,就像他的三件大事:求仙,任俠,干謁。

而他的才華,世間確實少有。他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壟斷了黃河;“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名月出天上,蒼茫雲海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除了中秋月,其餘各類經典之月,大都歸於李白。

無論喜歡還是不喜歡,都不可否認,這是一個有着傑出才華的凡塵異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