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文系列 -《風流去》: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風流去》讀書筆記

一、讀書摘要

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從聖賢到文臣,從君子到小人,從英雄到隱士,作者爲我們一層層打開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或高貴或痛苦的靈魂。本書不僅深深切入歷史,更深深切入人性。

本書的作者鮑鵬山,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文化的教學研究。

二、全書內容彙總

三、全書主要內容

一、孟子

孟子之所以亞聖,因爲他爲儒門做了至少三個大貢獻:

第一,他把“仁”發展到了“義”。仁是內心,義是表現。

第二,他把“仁政”發展爲更加具體的“王道”

第三,他強調“性善論”。性善論實爲儒家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的基礎。他強大的語言能力和道德感召力,讓他能夠成爲王者師。

二、莊子

莊子告訴我們如何自救與解脫,如何保持心靈的安寧與清淨,如何在醜陋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自尊自愛。

他充滿激情地和我們討論如何超脫於俗世之外。莊子爲我們齊貴賤等生死,安慰了多少失意的靈魂。古代的學子們赴考時都要帶着四書五經,但枕頭下面一定藏着一本莊子。

三、荀子

荀子沒有孔子的情懷,沒有孟子的氣概,更沒有莊子的瀟灑。荀子希望儒生放下獨立人格,從剝奪經濟獨立權着手,剝奪人的思想獨立和行爲自由。

荀子倡導性惡論,因爲人性本惡,所以需要專制統治,這更是爲帝王的獨家專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四、屈原

屈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他的思想,也不是他的事蹟,而是他的失敗。是個人對歷史的失敗,是個性對社會的失敗,是理想對現實的失敗。

他沒有底層的生活經驗,他的人生開始得太純潔,所以他不理解邪惡與不公。作品表現的都是大精神、大愛大恨。他不追求中庸,他要求純粹

五、商鞅

商鞅爲了秦國,真正是連名譽、人格、朋友都不要了。

他的觀點都是用極其單一殘酷的手法約束老百姓,讓他們只能從事耕戰。他強調國強民弱,不能讓老百姓有錢、有餘糧、有尊嚴。他還要求人們互相監督舉報,那怕是夫妻父子也要舉報和監督。所以後來“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六、韓非

韓非是荀子的學生,和李斯是同學。韓非和李斯都背離了儒家,成爲法家

韓非認爲人與人的感情其實也只是利益關係而已。至於君臣,就更要用法嚴加提防。他堅持認爲人的一切行爲其動力都是“利”而不是道德。所以他選擇了成本更低的法,而徹底背棄了道德治國的思想。

七、李斯

先秦諸子到韓非,結束了。哲人的時代結束了,政客的時代到來了。

李斯就是亢奮的政客,他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以聰明處世。他解決了封建諸侯的問題,保證了大一統的實現。他的志向不在學術,而在政治。李斯爲了幫助秦國成功,毫無原則。最終被趙高用“五刑”所殺。

八、張良

張良是秦漢風雲的幕後總導演。

張良是韓國貴族子弟,韓被秦滅,他散盡家財求客刺殺秦王,無賴失敗後隱姓埋名。很有耐心的劉邦遇到了智慧的張良,言聽計從,最終取得了勝利。

張良對於坐江山的事情毫無興趣,他的目的只是復仇,完成後他幾乎閉門不出,偶爾做做顧問,最後可能專心修道了。

九、司馬遷

司馬遷和一般史家大不相同,他改用紀傳體寫史,他更重視人,而不是事,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在《報任安書》中痛快淋漓的表達,人固有一死,死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他寫出了自己遭受的不公和對漢武帝的控訴。這封信是司馬遷的絕筆。大事已了,再無牽掛。


啓發與收穫:

這本書記錄了古代的“風流”人物。從老子開始到謝靈運止,中國的衆多文化名人,呈現出最接近真實的姿態。

中國傳統文化,你越研究,越能感受到這上千年文化的結晶來之不易。通過閱讀本書,對整個歷史的人物有一個大致的瞭解,然後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深入的進行閱讀。

想起了毛主席說過的一句話:“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