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而不交


如今單獨在社交軟件上和人聊天會是很奇怪的一件事,除了工作,朋友即便想找你都會在羣上用“@”的方式,因爲兩個人聊天,聊着聊着自然有其他人的加入,這種不確定性成了聊天最大的樂趣。所以偶爾單獨找一個人聊天我會不適,甚至會猜對方會否在想,“你是否別有用意?”

即便僅是問些瑣碎的事情,但還是略有不安,這不安還會擴散,因爲隨着通信越來越方便,一條信息的發送能做到秒發,若對方不是秒回,很自然會失落、奔潰、不可控……

尤其聊天框上顯示,“對方正在輸入……”,結果當提示詞消失後也沒收到回覆,繼而焦慮、不安、暴躁。

“是不是做錯什麼?”

“是不是問錯什麼?”

一系列的猜忌。

我還試過打上一大段,卻得不到對方一句回覆,是不是現在大家都懂,都懂一個人若要傷害另一個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擡扛、犟嘴、對罵,而是沉默,這沉默會使人覺得自愧、自責然後包裹孤獨,不僅如此,更可怕的是給予希望同時瞬間幻滅。

譬如一口氣把聊天框最小化,因爲有消息會出現簡單的數字提示——“1”則代表一條信息,如此類推。好不容易等來了信息,打開後發現不是剛纔要找的人,而是羣上信息,鼓着氣把所有羣設置爲:消息免打擾。

繼續等,繼續等。

等久了,發現這過程不是真的要等到信息,而是等情緒皈依平靜,僅此而已。

然而這過程總不是一帆風順,畢竟辦公室裏所有人都慣用震動模式。一有信息,手機就“滋滋”地震動,立馬點亮,噢,不是自己。

可只要有手機震動手還是條件反射地看,反反覆覆,這焦慮的不安感,每天都有,像治癒不好的病。

因此漸漸留意到一個詞:“專注。”

誰能夠做到“專注”,好像誰就能闖進20%的精英層段,於是圍繞“專注”衍生出一些軟件,“番茄工作法”、“番茄計劃”、“專注時鐘”,我用過其中之一,很管用,只是沒過多久還是敗給人性。或許,任何克服不了的障礙,都慣用人性做藉口。

於是在社交上會產生很多借口,也有很多掩飾的方法,比方說現在不少人表白已經不喜歡直面送花,都喜歡找附有暗示性的“愛你”表情包來作試探,想用很保守的方法來實現兩全其美,還會刻意把自己粉飾成有錢形象,這類效果還是會有的,但換來的愛情缺少了真心。

可真心誰又在乎呢,畢竟真心看上去有點樸素、乏味、平淡,我真心給你畫張圖,還不如給錢別人畫張圖說自己畫來惹得你開心,因此虛假的東西在社交裏越來越多,多得慢慢不想區分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只管哪邊聲音大就相信哪一邊。當然這樣不是好的氛圍,可又有誰在乎呢?沒到威脅生命的地步,你管我讀:“Supre me還是Supreme”。

所以現在不要想能夠完全管一個人,網絡的社交不會使人更加和諧,反之針鋒相對的機會越來越多,不然就不會有網絡暴力。

而我也遇過不少彼此在網絡上有過爭吵,但線下見面都客套得懷疑這不是本人,大家每天都戴着面具,其實這樣也對,因爲真實傷人很赤裸。

就像你等一個人回覆的消息,等了很久,恨不得對方騙你一句:“去逛街現在纔看到”都比默默無聞要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