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藝術32-把情緒看作信息就不會情緒化

法則是,看不到的東西比看得到的更擾人心緒。——凱撒大帝

有這麼一種說法:“一個穩定平和的情緒,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

情緒,其實是人的內心世界外在表達方式,是由身體內部的明顯變化體現出來的精神狀態。

古人常說,人有七情六慾,就是七種情緒和六種慾望。人的慾望在古人看來不過也是一種人的自然情緒之一。食色性也,再正常不過。

最早的出處見於《禮記.禮運》:“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說的就是這七種人的基本情緒,是與生俱來的人的本能,不用學就會的情緒表達。人的慾望是七情之一。

佛家智慧裏也有七情六慾的說法,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情緒複雜多變,自古至今想知道究竟有多少種的人很多。但不得不說七情六慾只是是一種樸素的、原始的說法。

劍橋大學心理學家西蒙.拜倫-科恩發現英文語境中有412個獨立的情緒概念!社會心理學家達徹爾.凱爾特鈉研究證實,人類擁有27種情緒表達

如果能用準確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腔調信號來表示出來的有22到25種。不同種族、地域、政治體系下,人類也有20種左右的情緒表達是相通的。每個情緒都不是一個孤島,通常與其他情緒共存,比如痛恨和悲傷、懷舊和浪漫等。

每一種情緒的變化都會使肌肉、血管、內臟和內分泌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和隨之而來可感知的精神狀態就是情緒。沒有這些身體變化,就沒有情緒。

一,大部分疾病由負面情緒引起

沒人能對情緒引起的疾病免疫。

在這個世界裏,恐怕沒有什麼比生理紊亂更讓人捉摸不透的了。

對醫學常識缺乏瞭解的人常常將這種疾病的起因錯誤地描述爲“神經緊張”。直到1936年,醫學家們纔開始對能夠誘發疾病的情緒作用機理進行系統的研究:功能性疾病,或情緒引發的疾病等。

美國著名心理諮詢師約翰.A.辛德勒,在全球率先提出“情緒決定健康”的醫學理念:與情緒有關的這部分神經系統稱爲自主神經系統,它不受意志控制。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情緒給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

目前正顯著流行的功能性疾病E.I.I.(由情緒誘發疾病的簡稱)就是最明顯的病症之一,如今很多人都因爲它而在尋求醫療援助。也就是說,如果你感覺自己像要快生病了,或者已經病倒了,你患的很有可能是情緒性疾病而不是生理性疾病。

對於不瞭解它的人來說,要相信此言有一定困難,但實際上,患這種病的概率很大。幾年以前,位於新奧爾良的奧克斯納醫療機構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指出每500名持續進行腸道疾病治療的病人中,有74%的病患被發現患有E.I.I.;耶魯大學的醫學診療部也曾於1951年在一篇研究報告中表示,有76%的病人被診斷曾得過E.I.I.。

每一個人,無論是誰,都有可能在某個時間患上情緒誘發病。如果你曾因爲患了情緒誘發病去看過醫生,而醫生卻沒能給你確切的診斷結果,之所以出現這個結果是出於以下兩種原因:

  • 1,雖然長久以來醫生們都知道有這種疾病,並且已經能做出診斷,但也只是在最近這些年,他們對它的瞭解才足夠支撐他們的理論研究。
  • 2,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醫生沒能告訴你得了什麼病,是因爲他們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進行治療。

最常見的疾病就是由情緒誘發的。但任何有醫療實踐的人都可以告訴你許多罕見的、奇怪的症狀也往往是由情緒困擾造成的。——《如何控制負面情緒:風行美國60年的情緒自控力課程》約翰·A·辛特勒

不愉快的情緒通常表現爲骨骼肌緊張內部器官肌肉緊張,如果這些使肌肉拉緊的情緒持續足夠長時間,或者如果它們單調重複得過久,那麼參與到其中的肌肉就會受到傷害

胃是最能體現情感變化的人體器官之一。每個人每天的情感變動,胃都能感受到。而與其他任何器官相比,結腸就是人們情感的探測頭,它對情緒變動的反應非常敏銳。所以幾年前,費城一位醫生就發表了“結腸是人類情緒的一面鏡子,當精神緊張時,結腸也會緊縮”這樣的觀點。

任何被賦予相同情緒的人,每次情緒爆發時,都會以相同的方式來體現。例如某人焦慮時頸後肌肉都會向下擠壓,當相同情緒出現時,這些頸後肌肉會一直有同樣的反應。

我們所知道的偏頭痛,皆因情緒引起血管變化所致。85%的頭痛都是情緒引起的。在一些人羣中,情緒困擾和頭痛之間的因果聯繫是顯而易見的。另一種情緒性疾病是神經性皮炎。很多疾病包括皮膚病,都會因消極情緒而惡化。

因此,如果我們將所有的注意力和意識都集中到每天都會經歷的任何一種常見的“痛苦”上,那麼痛感將成爲其生活的主要經驗。使輕微“疼痛”變得更加糟糕的做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其上。如此一來,“疼痛”將開始變得更加明顯,放肆並且蔓延,直到你的身體停止工作。相反,當我們有意識地“預見”疼痛範圍在縮小,痛感神經將逐漸斷開連接

許多人不瞭解疾病的根源,往往認爲自己有高超的才智,因而對情緒誘發的疾病是免疫的。事實上,E.I.I.在責任更多、警惕性更高和能力更強的人身上更容易出現。

這可能是因爲清醒的頭腦可以同時找到十件需要擔心和關注的事情,而在同樣的時間內,糊塗的心靈所想到的只有一件。智商越高的人,需要承擔的責任越大,這通常意味着伴有更緊張的情緒。

有智慧的人不容易患情緒誘發病,因爲智慧不僅包含了智商,還包含了知識運用能力和情緒掌控能力。但很顯然,智商高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聰明人,並不一定具備情緒掌控能力。再加上他們腦子運轉得很快,因此聰明的人往往是那些引導他們情緒走出低谷的能力最低的人。

總而言之,發泄情緒之前,想想這將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後果。

二,覺察本身就是療育

情緒,其實是一種信號。它提醒我們問題出現,令我們立刻採取行動避免或逃離這個場景,這種情況下,它可以爲我們所用

但當情緒反應指向“自我”時,試圖通過找出自身問題來處理情緒的方式,比如:

  • 我是怎麼了,這都是我的原因;
  • 我不應該有這種反應,我一定要從這種狀態中出來;
  • 我真笨,我把一切都毀了。

這種情緒反應的本身就會成爲真正的問題,將情緒的矛頭指向了自己,長此以往,抑鬱也會來到身邊。當我們把情緒當做敵人時,我們就會與自己做對,把自己推入了陷阱。

情緒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它通常在意念的湖面之下運轉,就像一條在水下穿遊的鯊魚。如果我們不引導情緒,它會攪亂整片湖水。

故,儘量從容地去留意有什麼念頭經過你的腦海,或者是什麼畫面。這些念頭是我們對情境的解釋,它們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對情境的解釋纔是引發不同情緒的原因

我們可以發現那些經過我們頭腦的思維,它們是怎樣影響我們的。同時,也會發現,想法只是想法,想法不等於我自己

覺察我們內在世界-情緒變化是對自身關注的,這種行爲可以激活兒童時期被他人關注和關愛所激活的神經迴路,也就是說,覺察/靜觀鍛鍊就是在此時此地賦予你那些在兒童時期就應該得到的東西。他會讓我們跟別人保持親密密切關係的時候,感覺更加加安全。

我們會發現對情緒的反應是怎麼影響我們的,更重要的是這提供另一種更合理的情緒處理方法:將舊的心理模式轉變成全新的模式。

而如果我們在覺察中能理解這些情緒波動是怎樣激發舊的思維模式,而這種思維模式又是被過去的感受累積起來的,那麼就會容易放鬆一些,對自己更寬容和理解。

事情從不會給我們壓力,壓力來自我們對事情的判斷和反應。情緒也從不是來自某人的言行或環境裏出現的轉變,而來自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態度,也就是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

我們的身體是進化過程的產物,它幫助我們最早感知環境中的危險,並做出應對。身體和我們的無意識連接非常緊密,身體是一個高度靈敏的情緒接受器

但是,生活中忙碌的我們容易察覺到心情的變化,但常常無法覺察它對身體的影響。如果我們不想應付這些對身體的緊張感,就會對身體和頭腦的無意識造成更多的壓抑和問題。

當我們對身體覺知時-描繪出感覺,你就會注意到身體的每一部分並認識你的感覺,而不用努力去放鬆或是做出任何改變。記住,除了緊張相關的感覺之外,還要注意到哪些感覺好,哪些感覺寧靜。

事實上,研究發現,我們關注自己的身體是一種學習和成長的方式,覺知正念的瞬間,如同黑暗中的燭光,剎那中將我們帶出痛苦的深淵。因此,覺察本身就是一種療愈。

2,把情緒看作信息

情緒總是給我們一份推動力,讓我們在事情中有所學習。學到了,情緒便會消失。沒學到,同樣的事情還會再來。當我們能夠成功地把思想、情緒和行爲協調起來,便可達到更佳的表現。

它代表着我們需要:

  • 1.感受原始的情緒;
  • 2.理解情緒背後的信息;
  • 3.據此做出一些改變;
  • 4.放手這種情緒,回到之前的工作或是完全放鬆、完全享受生活。不糾結於故事本身,不無休止地糾纏於不舒服的環境中的細節。

事實證明,讓情緒消散比我們預想的要簡單得多。和普遍的認識相反,如果我們知道如何處理這些情緒,恐懼、沮喪和憤怒看起來是很通情達理的。當你得到這些“負面”情緒背後的信息,並因此做出反應後,這些情緒就會自行消散。

當你學着把情緒當作信息時,就不會情緒化。你看起來很投入、很有思想、存在感強,因爲你沒有用無意識、低效率的方式對恐懼、沮喪、憤怒和失望的情緒做出反應。你開始採用一種鎮靜的解決問題的姿態,同時利用對環境中的人際挑戰和不時的威脅產生的身體信號。

隨着時間的推移,你就真正地不再害怕恐懼本身,並得到了讓滋生恐慌和鬥爭的環境中的其他人冷靜下來並保持專注的能力

最終,因爲你不再浪費精力卻壓抑情緒,你就解放了自己的身體、思想和精神,找到了解決其他人的問題的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你對生活和工作的激情開始傳染,同樣被傳染的是你用優雅、輕巧和不時的快樂駕馭生活的情緒過山車時,得到的自信所帶來的深刻的安寧感

在努力引導情緒的過程中,你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耐心。如果你不敢審視自己的思考過程,那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你應當審視所有的恐懼,這時你會發現,大多數恐懼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荒謬無理。之後你會進行自我反思。漸漸地,你就能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具備檢視思維過程的能力了。

3,避免被情緒勒索

你或許可以使用很糟糕的態度對我,但我不需要忍受,也不需要被影響。我爲自己的情緒和行爲負責,但不爲你的。——《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每個人都有情緒,因此我們不僅僅要關注自己的情緒,還可以辨別自己是否被情緒勒索——對方沒有處理好自己內心的空間,反而試圖控制我們,希望藉由我們不要違反他的價值觀與準則,以此減少自己內心的恐懼。

他們一貫的做法:“我會有這種感覺,都是你(行爲)的錯。”

他們非常堅持,無視我們的感受與底線,爲達目的,不擇手段:貶低我們或我們的能力、引發我們的罪惡感、剝奪我們的安全感,會放大自己的需求,將壓力和焦慮轉嫁到我們身上,惱羞成怒時還要把羞愧感投射到我們身上

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原本屬於他們自己的內在,指摘掉自己,一味推卸責任,總感覺自己被虧待。

但,爲什麼你容易被情緒勒索?其實,當我們習慣自我懷疑、想當個“好人“、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被“你應該”的教條壓抑時,就容易被情緒勒索。

而終結被情緒勒索的怪圈唯一的手段便是:提高自我價值——認真的對待自己的感受、設立自己的界限。

我們可以接受一個人的動機和情緒,同時不接受他的行爲。接受動機和情緒,便是接受那個人。那個人也會感覺出你對他的接受,因而更願意讓你去引導他做出改變。任何一次行爲不等於一個人。而接受另一個人的動機與情緒的前提是,你同樣接受自己。

三,“成熟”是情緒穩定的別稱

壓力和情緒誘發病不是因爲衆多的麻煩,而是因爲不懂如何處理。

事實上,據我們所知,良好的情緒對於人類的健康來說是最偉大的力量。比如平和、鎮定、勇敢、堅強、愉悅,都會刺激腦下垂體分泌激素以達到最佳激素平衡。這種平衡所產生的效力可能比世界上的任何藥物都更加理想。

通常,一個隨心所欲放任自己情緒宣泄的人,我們會給其貼上“不成熟”的標籤。情緒緊張是一個孩子面臨危險時會有的反應,而一個成熟的人在相同的情況下卻會沉穩地應對

換言之,成熟,意味着情緒穩定,等於能夠保持鎮定、順應自然,擁有勇氣、決心和快樂。能夠以有效的方式處理日常生活不同狀況的能力,也就是說,以創造最大程度的享受和產生最小的壓力的方式來處理,就是所謂的成熟

此外,成熟意味着給予,而不是索取。一個典型的幼稚心態就是一定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不成熟的人做事:“這樣做我能得到什麼?”這樣的態度是就是一個容易引起易怒情緒的跳板

事實上,站在中立立場,不斷索取的人永遠不懂得給予帶來的享受,他們的侷促不安、貪得無厭以及緊張的情緒讓他們總是處在不健康的狀態,疾病不斷。

當然,心理學表明,很少或沒有人是完全成熟的。大多數人個性中的某些地方會使他們帶着幼稚的緊張情緒,因此他們在緊急情況時仍然有像孩子一樣的反應。

如孩子需要成長,成熟也需要人們不斷地學習。遺憾的是,目前沒有可以學習如何變得成熟的地方。

希望以下成熟所包含的品質,能供大家參考:
1.良好的責任感和獨立感;
2.給予而不是索取的態度;
3.不以自我爲中心,不爭強好勝,與人爲善、友好合作;
4.承認和接受關於性的社會制約性,並讓性行爲成爲幸福婚姻生活的一部分;
5.認識到富有侵略性的敵對情緒、憤怒、悔恨、殘忍和樂於爭鬥都是弱者的表現,擁有溫柔、善良和良好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6.靈活變通,面對無常命運;
7.能夠分清幻想和現實。

最後:

薩提亞家庭治療中,把自我比作一座“冰山”,我們所能看到都只是“冰山一角”,更大一部分隱藏在水面以下。所有我們看到的行爲或應對模式都與底層密切相關。而引發不愉快情緒的最常見的原因都與“渴望”層面有關,例如愛、安全感、被認可、創造、新體驗和自尊心等。

每個人都有6大基本心理需求。如果一個人的生活中,任何一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麼他的生活就會不快樂、緊張和不安,而且還不明所以、不知所措。這些需求是對愛、安全感、創造力表現、認可、新體驗和自尊心的尋求。

如果缺少愛——給予別人你的愛。
缺乏安全感——沒必要憂慮,憂慮只會使情況更糟;樹起健康情緒的旗幟。
缺乏表現創造力的機會——開始去尋找,沒有什麼能阻攔你。
缺乏別人的認可——先給予別人認可,你也會得到認可。
缺乏新體驗、新生活——走出去,尋找新體驗;時刻爲新生活做好準備。
喪失了自尊心——記住:你跟我同樣優秀,而我們跟他們也同樣優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