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思和新東方使用過的招生3板斧,在線教育機構都在學

文/獨孤傷

跟誰學從A輪直接上市,引發了大家對教育培訓行業的關注。

我們知道,教育培訓是個很複雜的行業,像K12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是使用者和付費者是分離的,這意味着你的招生動作要進行仔細且精準的設計。

如果僅針對使用者即學生,多數時候是無效的,典型例子是初期的題庫工具,學生用戶佔絕大多數,沒有付費能力,可以說是無效的流量,雖然作業幫、猿輔導等加入了一對一和直播班課等業務,但這種轉型經過了長時間摸索和多重因素作用,並非一蹴而就。

而對於家長,也就是付費者,盡最大可能讓她們付費纔是我們的首選,而要實現這一目的,有三種手段可以使用,俗稱招生三板斧,即講座、體驗課、診斷,這是新東方、學而思等最常用的招生方式,很多在線教育機構都在學習使用,接下來就詳細說說這三板斧的底層邏輯。

第一板斧:講座

講座是機構最常用的招生手段,一般來說講座分成三類:升學規劃類、學科指導類、家庭教育類。

升學規劃類可以說是家長們最關心、最願意聽的。升學規劃類講座的內容,分爲升學和規劃兩個部分,升學無非是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常以政策解讀爲主,規劃則是以小升初、中考、高考爲目標提供升學建議,主要是學習內容上的規劃,這是招生常切入的角度。這一類講座一般由機構負責招生的老師來講,因爲他們多數研究招生政策,厲害一點的甚至成爲當地的升學專家。

學科指導類講座是比升學類範圍更大的講座類型,內容爲各年級各學科的學習方法、學習內容上的指導,比如小學數學計算能力培養,初中物理思維培養等。一般學科類講座是由機構業務能力比較強的老師來講,多爲資深老師或教研老師,比如在線1對1機構海風教育,其系列公開課就以學科指導類講座爲主,選擇的就是其內部經驗豐富的「金牌老師」。

家庭教育類是近年招生講座纔開始增加的類型,主要和政策以及社會對家長教育的提倡有關,畢竟升學類講座越來越受限制,只能通過增加家庭教育類內容來吸引和說服家長。家庭教育的內容範圍要比升學類和學科類更大,專業性也更強,選擇的老師要麼有相關背景,要麼有專業證書,要麼有過系統學習或深入研究,主要前者居多,也是首選。

講座兼具服務和轉化兩種屬性,而升學類和學科類講座的轉化屬性更重,本質是「宣講邏輯」,即需要憑藉老師的講演水平和符合痛點的內容來打動家長,其中內容是核心。在講座的具體運營上,從籌備到結束,有很多需要把控的地方,但最需要關注的問題,還在於講座過程的設計,主要關注兩點。

第一個是講師的水平,這個水平不是他的專業水平(越高越好),而是他是否擅長表達、製造情緒,因爲家長是非常容易被情緒感染的,在講座營造的氛圍下(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通過特殊的設計,比如講別人如何實現小升初上岸的故事,展示學員得到改變的真實案例等等,告訴家長你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你作爲家長和別的家長有多大差距,在這些節點上進行報名引導,會有很好的效果。

第二個則是具體的內容,多數情況下是由老師自己決定的,甚至大綱都是老師來出,畢竟要體現專業性,但運營人員針對這一點可以做的,是從用戶角度提出講座的講解邏輯和細節,比如開場是拋出互動問題還是直接講概念,專業詞語是否過多容易聽不懂等等。

第二板斧:體驗課

除了講座,體驗課是第二個常用招生方式。

有人常拿報班和看病做對比,因爲在多數人眼裏,經過診斷後的家長,付費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只不過診斷是告訴家長“我知道你的病是什麼,我有藥,能治”,但對家長來說,光有“藥”還不夠,還需要知道“藥”到底怎麼樣,就是需要用到體驗課。

不過,教育本身就是剛需,家長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找好的機構給孩子上課,提升學習效果,不太需要經過診斷,只想通過讓孩子體驗你的教育產品,並根據孩子的體驗反饋再決定是否付費,這是體驗課招生的基本邏輯。

爲了說明這一點,就需要了解體驗課常見的三大類產品形態,即試聽課、公開課和入門課。

第一類是試聽課,這是最常見的體驗課形態,常用“0元試聽”的價格營銷手段吸引家長參與,多用於在線一對一機構,常出現在官網的醒目位置。試聽課其實利用的是互惠心理,因爲家長免費參加了原價“幾百元”的課程,相當於享受了“恩惠”,在“回報”心理的作用下會傾向於付費,另外一對一試聽課比較耗費時間成本,需要家長額外安排時間,轉化率相對來說會有保證,所以纔會成爲在線一對一的主要招生方式。

第二類是公開課,這是體驗課的另一種常見形式,也用0元、1元等的低價手段吸引家長報名,上課模式多爲大班直播課,內容偏向於某一學科的細分內容,這些內容多數符合學科痛點,目的是利用學科老師專業性去影響孩子和打動家長。當然,也會加入課堂體驗的成分(如直播雙師班課模式),通過良好互動性去提升轉化,另外,關於公開課的具體形式,可以是單一直播,也可以是系列直播課,典型案例是作業幫和猿輔導。

第三類是入門課,這是比較新型的體驗課形式,採用的社羣+訓練營模式,比如寶寶玩英語。寶寶玩英語的入門課週期一般爲7天,流程大致遵循「個人號拉羣-開營儀式-每天聽課打卡-正價課轉化-閉營儀式」,其中,正價課爲錄播短視頻模式,而入門課的內容多取自正價課的一部分,這也是被稱爲入門課的原因。

基於上面介紹的三類體驗課形式,可以發現有這樣兩個特點,一是純學科類內容,並不像講座那樣稍微有點虛,而是實實在在的學科標準化知識點,這是體驗課和講座最根本的區別,二是老師擁有足夠的專業性,基本都是上課老師或教研人員來講,不需要運營人員在內容進行過多幹預。所以,我們會發現很多的體驗課,往往選取核心產品的一部分來作爲招生入口,孩子聽完覺得老師講的好,家長就有可能報名,有一定的自然轉化率。

那麼,怎麼讓這個自然轉化率更高?方法無非有兩個,一是選好老師,二是選熱門模塊。

選好老師,就是選授課水平高的老師,包括知識點的講解清晰度、授課風格等都比較受歡迎,一般往往是這個機構的名師,把他最經典的公開課長期講、長期播放,可以保證較高且穩定的流量轉化。

選熱門模塊,就是選取每個科目裏最容易引起學生痛點的內容,比如英語的單詞、聽力,語文的文言文閱讀、作文,小學數學的計算、初中數學的全等三角形等等,選擇其中比較經典、容易理解的講法,讓學生在一節課的時間裏感受到收穫,從而影響家長的決策。 

所以,體驗課轉化在底層邏輯上和核心產品的設計是一致的,只不過要保證學生短時間的“獲得感”,只要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真爽”,報名的慾望自然也就來了。

第三板斧:診斷

診斷是具有非常高轉化率的招生手段,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激發痛點。我們知道學生學習的時間大部分集中在學校,而要想在機構學習,就需要有一定理由,也就是所謂痛點,雖然我們知道這種痛點是天然存在的,比如學得簡單、基礎差等等,但每個學生的具體學習痛點卻並不能直接確定。

診斷的邏輯是,學生通過做機構出的卷子後會得到診斷報告,裏面會列出學習水平以及暴露的問題,當家長看到孩子的學習有問題,會因爲焦慮或恐懼等情緒,產生讓孩子在該機構補習的想法,於是就有了付費的可能,這和體檢看病是一個道理。

第二個方面是製造信任。我們知道一個人看病都希望找大醫院和名醫來看,這是因爲它們比較權威,結果可信,花錢不需要太高的決策成本。

診斷也是找個道理,過程是否專業,老師是否權威,都是顯著影響家長付費的因素,機構如果能夠想辦法讓診斷過程和診斷結果體現出極高的專業性,自然就容易獲得家長的信任。當然,家長讓孩子參加診斷也並非不清楚真實需要,而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其實根據這一點,可以爲診斷形式做個分類。 

目前,診斷的常見產品形態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是選拔考試,常用於稀缺班課產品如集訓班、競賽班、尖端班等的招生,這些班可以集中優秀的孩子,爲機構創造口碑,而能進入這些班學習,也是家長主動給孩子報名的原因。不過,因爲某些不可抗力,這種診斷的名義已修改爲「學生xx能力水平測試」,且選拔作用正被弱化,需謹慎使用。

第二類是機器測評,也叫AI測評,比如單詞測評、口算測評等,起初出現於英語教育產品,主要基於海量題庫和算法訓練,準確度極高,某種程度上也提高了診斷效率,能適用於多種教育產品,比如某機構app上的「入學診斷」就能給學生匹配班型。

第三類是人工診斷,常見於一對一機構,尤其是在線一對一,一般由專業性強的老師出題和提供診斷服務,利用的就是個性化和專業性來獲得家長信任,進而引導付費,比如下圖就是某在線一對一機構的試卷診斷報告,可以看到這對於減少家長猶豫心理非常有作用。

不過,在線一對一機構診斷的前後多由銷售承接,會產生很高的營銷成本,而這正是多數在線一對一機構虧損的主要癥結,也是造成一對一模式規模不經濟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診斷是「看病邏輯」,所在在具體運營上(主要針對人工診斷),需要考慮的問題則是試卷難度與用戶回訪。診斷試卷的題目一定不能太難,但也不要太簡單,題目類型也不能單一,儘量參考學校試卷、中高考試卷、知名競賽試卷等的題型分配比,這一點對於大機構不是難事,對於小機構則需要做好試卷收集和分析工作,纔有可能化解。

用戶回訪則必須注意回訪的人員和回訪的話術,這是一個精細化運營的過程,因爲診斷相當於給用戶做了分層,不同層級的用戶對應的交流話術和引導策略是不同的,必須根據診斷結果進行設計。比如,診斷結果顯示孩子非常優秀,不太需要專業老師回訪,甚至可以直接通知“恭喜你獲得尖端班資格”,對於診斷結果是存在明顯學科問題的孩子,可能就需要專業老師出馬,給予針對性建議,然後再進行轉化。

基於三板斧設計轉化模型

其實,講座、體驗課、診斷,分別作爲單獨的轉化手段效果有些單一,而如果能將三者做成一個統一招生產品進行搭配,運營成本和招生效率會有顯著提高,如果搞得好,一次招來大批學生是很容易的。

關於如何搭配,可以參考這樣一個順序:講座——體驗課——診斷。

首先,講座做爲流量池導入後的第一個承接品,對流量做第一波篩選,分流時給予用戶選擇,即直接報名和進入體驗課、診斷環節。然後,體驗課做爲第二個承接品,用來承接通過講座篩選後的流量,同樣進行分流設計,即直接報名和進入診斷環節。最後,由診斷完成流量的最終轉化,這一過程通過精細化、高品質的運營來實現。

這就是基於三板斧的流量轉化模型,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保證流量被最大化利用,避免過度流失,盡最大可能實現高轉化率。當然,關於具體的搭配設計,可是各位要好好思考的問題,此搭配僅從參考,拋磚引玉。

作者簡介

獨孤傷,知名k12公司資深運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鳥哥筆記、PMCAFF認證專欄作家,運營研究社專欄作者,野生運營社區合夥人,裂變研究者,運營老司機,教育行業觀察家。

歡迎搜過並關注公衆號:野生運營社區(dugu9bubai)

歡迎搜索添加個人微信:solitude900(備註簡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