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聽本書|《如何學習》

音頻鏈接:
音頻文稿:

關於作者

本尼迪克特·凱里,《紐約時報》頂級科學記者。投身新聞事業的30年中,持續追蹤報道了腦科學及認知心理學研究前沿,曾採訪過許多著名專家學者。他對學習科學的研究很感興趣,一邊將這一領域最新研究成果變爲權威性報道,一邊在生活中不斷實踐,總結出一套顛覆傳統的高效學習法。

關於本書

本書彙集了神經科學、腦科學和認知心理學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從大腦的學習機制講起,一路探尋記憶的真相、環境的影響、靈感和頓悟的產生以及潛意識的奧祕,提煉出了一套顛覆常識的高效學習方法,告訴你何時學、在哪學、怎麼學纔能有效、輕鬆、不費力。

核心內容

學習這件事情真的不是全靠天分,而是有一套系統的方法論,而這些方法論幾乎顛覆了我們慣用的方法。通過解讀,讓你掌握四個高效的學習武器。

前言

你好,我是湛廬文化創始人韓焱,歡迎每天聽本書。湛廬文化是一個優秀的閱讀服務品牌,我們一直在努力地傳播最先進最有價值的知識、思想。你在得到聽到看到的很多書,包括各位專欄大咖講解的書,大量都是湛廬文化出品的。我已經在得到爲你解讀湛廬文化策劃出版的許多優秀作品,我還會和你分享這些好書的出版故事。今天我要爲你解讀這本書是《如何學習》。

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爲你介紹這些顛覆常識的學習理念和具體方法:

第一個方面,爲什麼說“遺忘是記憶的好幫手”?
第二個方面,爲什麼說“先考試再學習”的效果更好?
第三個方面,爲什麼“被打斷”反而能幫你更高效地完成任務?
第四個方面,爲什麼要放棄“刻意練習”的學習方法?

第一部分

我先來說說:爲什麼說“遺忘是記憶的好幫手”。在大多數人眼中,遺忘看起來都像是學習的敵人,我們恨不得希望學到的知識,都能像乘法口訣一樣倒背如流。

在過去的研究中,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提出過記憶遺忘曲線,告訴我們說,已學的東西如果不能再次運用,就會在記憶中逐漸消退乃至永久消失。這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我們對“遺忘”的恐懼和焦慮,然而,在本書當中,作者指出,適當的“忘記”反而可以更好地提高記憶

這主要是由記憶的兩個能力造成的,它們分別是儲存能力和提取能力。

儲存能力呢,指的就是你學到的東西在大腦中儲存的有多堅實。儲存能力只會越變越強,永遠不會減弱。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大腦能儲存的東西可以供300萬套電視節目同時播放,這個量級的空間足以儲存你從出生到走向墳墓這漫長一生中每一秒的所見所聞。

所謂提取能力,指的是某項信息被提取到意識中的難易程度,也就是說,你光把知識存在腦子裏還不行,需要用的時候,還得能馬上拿出來。和儲存能力比起來,你能提取的記憶容量很小。你能感覺到自己記住的東西,其實只是那些你能提取出來的東西。用得多的就被強化了,也就是說,越用記得越牢。那些總是用不到的,就得不到強化,也就越難提取出來了,被你認爲是遺忘的記憶。相比於儲存能力,人的記憶提取能力往往很不靠譜,它會受到當下環境和心境的影響。

這也是著名的“記憶失用理論”。它徹底打破了人們對“遺忘”的認知,指明瞭遺忘的兩大正面意義。遺忘不僅可以承擔着“垃圾信息過濾器”的功能,在不同環境中,遺忘還能幫你的大腦發揮一種類似肌肉鍛鍊的作用,先損耗,後增長。雖然你總會“遺忘”一些內容,特別是當你經歷一段時間後,經歷一番困難重新回憶起這些記憶後,大腦會建立一個更穩固的記憶迴路,讓下一次提取記憶的速度更快。

正因爲遺忘的這兩大積極作用,作者把這種遺忘到學習的過程,重新定義爲更積極的遺忘式學習。我也希望你能更積極地去面對遺忘帶來的困擾,尤其當你轉換新工作,或者學習新知識遇到障礙的時候。要知道,初期的遺忘並不是因爲你不努力、不專注,也不是你本身記憶力不好,相反,這證明你的大腦正在以恰當的方式工作着,這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只有這樣,你才能更深刻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我來給你總結下這一段的內容。過去,我們認爲,遺忘是記憶的敵人,知識只會隨着時間不斷流逝。這本書中卻提出,遺忘其實是記憶的朋友,“記憶失用”理論認爲,記憶包含儲存能力和提取能力兩大功能。

並向我們解釋了遺忘的兩大正面意義:遺忘就像一個“垃圾信息過濾器”,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其次,遺忘還幫你的大腦發揮一種類似肌肉鍛鍊的作用,在你回想起已經遺忘的記憶後,這些記憶將建立更鞏固的提取回路。

第二部分

說完了第一部分,接下來我爲你說說,爲什麼說“先考試再學習”的效果更好。

說到考試的作用,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兩個方面:一個是衡量,另一個是選拔。也就是說,我們會通過考試來衡量一個人的能力,通過考試來選拔我們想要的人才。因此,提到考試就會給人帶來一種壓力感。然而,作者提出,考試其實是一種特別高效的學習方法,提前考試,能讓你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事半功倍。

爲什麼考試會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考試的本質就是強迫你的大腦,從記憶中提取已經學過的知識或技能,這要求你付出的努力遠比直接重讀一遍要多得多。更重要的是,記憶被提取的時候還會有額外的附加作用。心理學家勒迪革指出,把信息從腦海裏“提取”出的過程中,這些信息還會被複制一份再儲存起來,也會在神經網絡中增加新的信息聯結點。這樣一來,這份額外的努力就加強了這些信息的儲存和提取能力。所以說,心理學家把“考試”稱作是“記憶提取練習”,它會讓你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

按照這個理論,像背誦、做測試題、寫作、演講等“有提取功能”的“提取式練習方法”,都能跟考試起到類似的作用,是幫助你提升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速度。作者將這一類方法稱爲“先考試後學習”法。同時呢,他在書中也列舉了這個方法的應用場景,無論你是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中用到這些技巧,都能讓你的自我提升時事半功倍。比如說,在閱讀一本自己讀不進去的書的時候,怎樣克服“走神”的毛病呢?那就是先給自己做一套測試題,當然了,你根本不必在意測試的成績,測試的目的是讓你帶着問題去閱讀,這樣,大腦就會主動捕捉那些重要的信息,並建立更強的儲存和提取回路,讓你覺得知識像是被主動“趕進”你腦海的。

正是因爲這個理論,湛廬文化的幾乎所有的圖書,都會在開始部分先設計幾道測試題,來幫助你快速進入閱讀狀態。如果你親自閱讀《如何學習》這本書,你會發現,我們的編輯老師甚至在每個章節前都設計了自測題。

除了閱讀,這個原理還可以應用在工作中。比如開會前,你可以先羅列一份會議需要解決的問題清單,這樣就可以避免會中討論無關的話題,每個人的思路都能圍繞這份清單,共同去尋找答案,讓會議更高效。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主要內容,我來總結一下。在這一部分呢,作者糾正了我們對考試的認知,重新把考試定義爲“記憶提取練習”

這種學習方法不同常規,但卻是非常高效的。考試可以強迫你的大腦,從記憶中重新提取已學過的知識或技能,大腦在經歷費勁的回憶過程後,會加強這些信息的儲存和提取能力,這就是考試提升能力的神奇奧祕。在學習新知識,開會前,你都可以用這個方法,幫你自己或者用戶更好地提升學習效率。

第三部分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爲什麼說“被打斷”反而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務,這也是一個完全顛覆我認知的學習理念。在學習和工作中,被人打斷都是一件非常讓人討厭的事情,然而對於處理複雜問題時,反而可以給你增加更多的創造力、更高效地完成這些工作。

爲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就要從著名的蔡加尼克效應說起。蔡加尼克和她的導師勒溫經常去的一家咖啡館,他們觀察到的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這裏的服務生記性非常好,能把每個客戶要的東西都記在腦海中,從來不需要做筆記。但一旦付完賬後,服務生就像把賬單從腦子裏刪除了一樣,忘得一乾二淨。對於這個現象,蔡加尼克展開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她安排受試者在短時間內完成20來項任務,並隨機地打斷他們,再指派新的任務給他們。測試完後,蔡加尼克讓每個人羅列自己做過的小任務,那些被打斷而未能完成的任務往往記錄在最前面,而且這些任務被記住的概率比其他任務高出近一倍。最後蔡加尼克得出結論,當一個人在全神貫注地完成某項工作時,一旦被打斷,他會對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內心還會生出一種強烈的渴望去完成這項工作。

後來的心理學家們進一步發現,在這種強烈渴望的驅使下,大腦的感知力會充分調動你的感知、思維甚至心態,去關注身邊的一切,以期完成你最初的目標任務。接下來,你的腦海中會捕捉到各種與任務相關的信息。

你可能聽過阿基米德的故事,他在洗澡時突然靈感涌現,想出了通過排水測量物體密度的方法。爲什麼阿基米德一輩子都在洗澡,這次卻能在洗澡中,捕捉到排水體積和密度的關係呢?沒錯,這是因爲他接到了測算皇冠密度的任務,於是在做洗澡這類看似與工作無關的事情時,大腦依舊在捕捉相關信息,於是就有了靈光乍現的一刻。

想象一下,如果你現在需要做一個複雜的市場調研,然後撰寫一份策劃提案,你要怎樣做才能更爲科學高效呢?你可以在遇到瓶頸時,嘗試切換自己的現在的工作狀態,換換腦子去做其他的事情。作者說,在他的創作這本書的時候,就是採用了這種方法,效果很不錯。

著名科幻作家,《三體》的作者劉慈欣也曾提到過這種方法,當他遇到瓶頸時,就會主動放下手上的工作,然後走上好幾個小時。他說自己創作的時候,“很多主意不是一瞬間靈光閃現就有了,而是像一棵植物那樣,在那裏慢慢生長,時候到了,你自然就看到它了。”我想,對於任何創意工作者,無論是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科學家等,在大腦卡殼時,不妨打斷當下的工作,讓大腦神奇的感知力幫你找出問題的答案。

以上就是第三部分主要內容。我來總結一下,學習工作中被打斷是種討厭的體驗,但作者卻說打斷有着積極正面的意義,被打斷後人的大腦並不會停止對問題的思考,反而會調動各種感知力捕捉相關的信息。最後,你只需要將這些信息記錄並加以反思,就能形成更好的答案。

第四部分

接下來,我要爲你分享的第四部分內容,是比“刻意練習”更有效的“交替練習”學習法。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意思就是說,在某個領域專注耕耘達到一萬小時以上,你就能成爲行業專家。後來有人補充說,通往出類拔萃的捷徑不只是時間的簡單疊加,更重要的是“核心算法”的刻意重複。刻意練習的核心精神是對重複練習的強調,對重複次數的強調。比如,你看乒乓球運動員訓練時,可能今天要練習10組接球動作,就會先練100個正手上旋球,再練100個反手上旋球等等,這樣大量的重複訓練是所有運動員每天的必修課。

在《如何學習》這本書中,作者卻說,刻意練習這種強調重複訓練的方法還不夠好,因爲我們練習的目的是應對現實中的難題,這種做法與真實場景差別太大,更好的辦法是採用交替式練習。

交替練習是什麼意思呢,還是拿乒乓球訓練來說吧。如果用交替式練習的話,就不會採用那種每個動作練習100次的做法,而會把這10個動作混合在一起,可能上一個球你接的是反手上旋球,下一個就變成了正手下旋球等等,這10種接球動作會隨機出現。這可能和我們平時採用的方法不太一樣,因爲我們看國家隊的乒乓球訓練時,也會採用這種大量重複的訓練方法。

作者用一組網球訓練的實驗打消了這個疑慮。實驗把受試者分爲三組,第一組是固定練習,每次反覆練習一個動作;第二組是順序練習,每次按照固定的順序循環練習不同的動作;最後一組是隨機練習,唯一的要求是不能連續出現兩次相同的動作。

在訓練階段,第一組固定練習組是進步最快,成績最好的。但最後讓他們上場比賽時,結果卻是第三組成績最好。實驗人員分析後得出結論,訓練的目的是把技巧搬到賽場上,過去人們卻一直認爲訓練方式更直接、更專精、更頻繁或者更有效的改進,越有助於人們儘快掌握技巧,這恰好與真實賽場的環境是相悖。而第三組這種交替訓練的方法,雖然進步緩慢,和重複單一的效果沒法比,但這個過程中,大腦因爲隨時準備面對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反而培養了人們在總體上的靈活應變能力。

對數學計算題、幾何習題、美術等方面的不同心理學實驗,也得出了同樣的答案,就是交替練習是更高效的訓練方法。作者進一步指出,在你設計自己的交替練習方案時,你最好要把新學的知識或技能,與過去學過一段時間沒再複習的內容混在一起。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很多人常討論的一個問題,大公司的平臺更好,眼界更高,那我去小型創業公司工作又有哪些好處呢?交替練習或許能對這個問題做一些解答。在大公司中,你的工作職能是非常明確也非常重複的,你只是整個工作流程中的一小環,在你負責的事務上你可能會進步神速,可一旦讓你處理工作範圍外的事務,或者應對其他突發挑戰,你可能就會難以適應。而在創業公司,你需要成長爲多面手,看起來在每個方面專精程度沒那麼高,但工作中這種交替式的練習,卻能大大提高你靈活應變的能力,讓你在面對未知風險時更勝一籌。

我來給你總結下這一段的內容,過去我們認爲,刻意練習提倡的更直接、更專精、更頻繁的訓練,更有助於人們掌握一項技能。但作者卻提出不同的觀點,不論是在掌握運動技巧,還是認知訓練上,採用隨機交替的練習方式,都能讓你的大腦更好地做出面對意外挑戰的準備,讓你總體的應變能力大大提高。

總結

以上就是我爲你分享的《如何學習》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我今天講到的四個方面內容:

第一點,我們講到了,遺忘與記憶的關係。書中提到的“記憶失用”理論認爲,記憶包含儲存和提取兩大功能。所以,遺忘就像是一臺“垃圾信息過濾器”,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其次,遺忘還能幫你的大腦發揮一種類似肌肉鍛鍊的作用,在你回想起已經遺忘的記憶後,這些記憶將建立更鞏固的提取回路。

第二點,我們講到了對考試的重新定義:考試不僅是檢測和選拔的工具,更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學習方式。不同形式的考試目的都是強迫你的大腦,從記憶中重新提取已學過的知識或技能,大腦在經歷費勁的回憶過程後,會加強這些信息的儲存和提取能力,這就是考試提升能力的神奇奧祕。

第三點,我們講到了,學習和工作中“被打斷”的正面意義。當你被打斷之後,你的大腦並不會停止對問題的思考,反而會調動各種感知力捕捉相關的信息。最後,你只需要將這些信息記錄並加以反思,就能形成更好的答案。

最後一點,我們分享了交替練習學習法,它與刻意練習所提倡的重複訓練相比,更能很好地適應真實場景。不論是掌握運動技巧,還是認知訓練上,採用隨機交替的練習方式,都能讓你的大腦更好地做出面對意外挑戰的準備,提高你的總體應變能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