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麗人》到“90後初老症”:我們如何避免油膩人生

文/寶木笑

1999年,正當全人類欣喜若狂地準備跨世紀的時候,一部叫做《美國麗人》的電影從低調上映到家喻戶曉,當年就有很多影迷說:“這部電影讓我們明白,不管到哪個時代,人類自身的問題永遠如影隨形”。而後,《美國麗人》繼續高歌猛進,甚至成了一個特殊現象的代名詞——中年危機。《美國麗人》從精神內核上很像許鞍華執導,張學友、梅豔芳主演的《男人四十》,都是將男男女女步入中年後遭遇的工作上、感情上、家庭上、子女上、人際關係上的種種危機展示給世人,讓人觀後不由一聲嘆息。

這種壓抑、沉悶和抑鬱混合成的顏色,在21世紀即將過去20個年頭的時候,繼續渲染着我們的生活,甚至更加有力。比如,如今比較火的“90後初老症”,其實就是延續“1992中年危機”的概念而來。當時,聯合國將“青年”的年齡範圍定義爲15到24週歲,於是,開始階段是網絡上的調侃,沒想到隨着年輕人蔘與討論的增多,調侃漸漸變成了一種沉重的共識,引發了衆多90後的危機感,“90後初老症”只是這種危機感的衆多表達之一。

從這個情況來看,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博士羅比•路德維格的《最好時光是現在》也許是本“老幼皆宜”的工具書。說《最好時光是現在》是一本工具書,是因爲羅比•路德維格對於“中年危機”這個話題的解讀是完全問題導向的和系統化的。如果一定要給這本書的內容以具體的邏輯,也許羅比•路德維格更多是按照“是什麼”、“爲什麼”和“怎麼辦”的從認識論到方法論的條理來組織全書的。問題直指“中年危機”的三個核心層面,即情緒層面的中年危機感、生理層面的中年衰老感以及精神層面的中年虛無感。繼而,羅比•路德維格作爲美國心理治療和婚姻諮詢界的大V,從其多年的從業經驗和個人經歷角度對這種種中年危機進行了抽絲剝繭的解讀,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並不應該僅僅將《最好時光是現在》當成一本單純解讀中年女性危機的心理工具書,羅比•路德維格提出的“與美麗、活力、自由相伴的人生第二春”對於我們有着更多的現實意義。這種意義從年齡層面已然跨越我們以往認爲的所謂“中年年齡段”,從社會層面已經涉及到後工業時代,特別是新世紀互聯網時代,個體與社會之間複雜的焦慮關係,而從心理和精神層面來說,這已經涉及到自我和世界之間的平衡問題。所以,《最好時光是現在》並不是一本只寫給女性朋友的書,也不是一本只寫給40歲以上人羣的書,而是寫給水泥森林裏所有彷徨和躑躅的靈魂的書。




油膩人生離我們有多遠


我們對於“中年危機”有着本土特色的稱呼——中年油膩。當年這個概念風行全國的時候,某公知有篇文章給人留下了極深印象,其中還提出了幾個判定標準,現在看來與《最好時光是現在》特別搭配,我們不妨借這個標準來與這本書兩相比對進行理解。

第一個標準是貪。比如特別喜歡貪小便宜,什麼東西都跟別人斤斤計較,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結婚想的就是這個男人的各種條件,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交往想的就是這個女人的身體。羅比•路德維格認爲,這種情況意味着眼界的停滯和降低,青春時代的奔放眼界被自我磨平。

第二個標準是俗。這個在很多網絡熱議中非常出名,即所謂的“中年油膩標配裝備”,比如盤手串兒、保溫杯裏泡着枸杞、嘴裏跑火車、總愛給人上課、不注意個人衛生……特別是對於男性來說,總是很猥瑣地談論女明星、單位裏的女同事,滿嘴葷段子……羅比•路德維格覺得這實際上已經是一種心理的扭曲了,因爲中年危機重要的一點便是容易陷入對過往的遺憾中,但彌補這種遺憾又回天乏術,因而會造成這種扭曲的高概率。

第三個標準是放棄自己。羅比•路德維格認爲人到了中年期會遭遇多重需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上有老、下有小、回家有瑣事、上班不停蹄的狀態。在這個階段,人們最容易被自己肩上責任壓倒,生活被各種要求填滿,對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逐漸失聰或完全麻木。

第四個標準是裝。在我們周圍,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中年人,比如在工作中總是願意裝專家,動輒就是“我幹這個多少年了”,在生活中總是願意裝國學大師,喜歡拽一些國小水平的儒家經典,朋友圈裏分享各種人生感悟等等。而《最好時光是現在》則將這種情況進行了深入發掘,羅比•路德維格認爲目標感的缺失和精神世界的空虛,會讓人在中年期更加執着於物質和虛榮,但這條路最終通向的卻是內心不斷的焦慮和恐慌。

第五個標準是懶。“油膩”這兩個字就非常形象了,啤酒肚、雙下巴、不洗澡、不愛刮鬍子、襯衣黃漬、鄙視運動等讓“中年危機”的人們往往在真正衰老前,首先陷入健康危機。羅比•路德維格甚至專門拿出一章來討論這個問題,她認爲衰老是自然現象,但中年期的大部分人從內心深處的自我放棄,以及個人意志方面的懶惰讓這些人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從而整個人變得臃腫而消沉。

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種“中年油膩”並不一定與年齡有關,任何具備上述心理特徵的人,都可以算作“中年油膩”的範疇。所以,我們完全可能看到二十多歲的“油膩中年”,也可能看到五十來歲的“翩翩少年”。一位網友的經歷就很有這方面的代表性:

“剛在星爸爸點咖啡,進來兩個咖啡機高的男子,一看就年紀不大,也就二十多歲吧,但是胳肢窩裏夾着PIAO客包,肚子、橫肉、板寸、手串、立領短袖襯衣……相當專業的中年直男Cosplay,加上晃着走路,氣場也算穩重了,不可小視。其中一位夾了夾包,鎮定自若地問店員:你們這裏哪個點擊率最高?”

所以,油膩人生離我們並不遠,什麼時候我們的精神臃腫了,什麼時候我們的自我提升停止了,什麼時候我們開始將惡俗和成熟劃等號了,什麼時候我們不再相信真的東西和遠方的風景了,“油膩”這兩個字就已經寫進了我們的人生。




油膩人生是可以避免的


羅比•路德維格這本書對我們最大的啓發,也許就是她讓我們相信:油膩人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將全書進行梳理,不難發現羅比•路德維格是按照一條比較清晰的線路給我們提出了建議,即身體上的自我重視、心理上的自我接受以及精神上的自我昇華。

馮唐算是國內“油膩”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他在避免油膩的衆多建議中的第一條並非什麼三觀和自我教育,而是“不要成爲一個胖子”。這裏當然不是歧視身材的意思,我們應該在意的是其背後的健康理念和自律意識,因爲這會讓人產生一系列蝴蝶效應,讓中年期甚至青年期的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摧殘,很有點兒“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味道,所以需要特別地注意和小心。即馮唐所說的:

“我們要像厭惡謊言、專制、謬誤、無趣、低俗、庸衆一樣厭惡我們的肚腩,我們要把還能穿進十八歲時候的牛仔褲當成四十歲時候的無上榮耀,朝聞道,夕可死,朝見肚腩,夕可死,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一胖不除,何以除邪魔。”

羅比•路德維格在《最好的時光是現在》中,相當於把馮唐的觀點進行了多維延展:健康生活每一天。油膩人生從來都與亞健康相生相伴,人在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破罐破摔的時候,其實身體狀態已經開始暴露了自己的心境。羅比•路德維格認爲失敗的中年期和自我放棄的人生是直接劃等號的,因爲那樣的人生永遠不懂得照顧好自己。

按照羅比•路德維格的建議,人們需要首先扭轉功利的油膩思維。不要過於擔心自己的身材,而是要更加關心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力量和肌肉結實度如何,這樣才能真正享受健身的過程。特別是要相信,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一定可以讓人脫胎換骨,整個身心都會發生極爲巨大的變化,這並不是單純的身體問題。

還需着重指出的是,在這方面避免油膩人生一定要堅定一點:“只要開始就不算晚,關鍵是從現在開始”。很多人都是在身體極爲不利,或者到了中年纔開始喜歡上運動的。歐內斯廷•謝潑德56歲開始健身,70歲後成爲世界上年齡最大的健美運動員。還有咱們國內的“最帥老鮮肉”王德順大爺, 24歲做話劇演員,44歲學英語,49歲研究啞劇,50歲開始健身,57歲創造“活雕塑”藝術,70歲練成腹肌,79歲走T臺秀,80歲當音樂DJ……

這背後與其說是一種勵志,倒不如說是一種心理和精神上的最終勝利,羅比•路德維格認爲心理上的自我接納將激發人更大的內生動力。所以,她的這本書纔對“遺憾”進行了整整一章的論述,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從心理學角度解釋爲什麼像“90後初老症”這種情況會逐漸普及,填滿《美國麗人》所描述的中年期之外的年輕人生。

這兩年,“致青春”的話題特別火,如果細細回想和觀察,我們會發現這和“油膩”兩個字從“中年”逐漸蔓延至“青年”的步調驚人一致。最早的“致青春”是我們父輩那一代“傷痕情懷”的延續,繼而是70後、80後對於新世紀之初的懷戀,如今90後也加入了“致青春”的行列。按照羅比•路德維格的觀點,這種情況和“遺憾心理”密不可分。遺憾的感受被比喻爲“對事實的消極扭曲”,讓你覺得是生活的受害者,而認識不到可以讓你參與其中的創造力。

另一方面,“羨慕和嫉妒是遺憾的兩個近親”。我們頻繁地“致青春”除了懷戀過往的歲月,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潛意識中想要回復到那個同學少年“一切大同”的時代。但越是懷戀和遺憾,就越是無法繼續向前,失落和悲痛的絞殺讓人喪失自控力,並遠離自律,沉淪出一整套讓自己油膩的理由。比如,一些人會動輒搬出特別奇葩的怪論:“三十不學藝、四十不讀書”、“這麼大歲數了健身爲了勾引誰”……這是標準的“油膩思維”,充滿着地溝深處腐朽和惡俗的味道,不但讓周圍人聽着難受,坑害自己則更深。

結合上述種種“油膩人生”的心理和行爲,羅比•路德維格給出的結論是鮮明的:精神上的自我救贖將讓你超越年齡的表象藩籬。按照榮格的危機理論,這個精神的自我救贖,折射着“油膩人生”畫皮背後的真相:對物質的追求擠佔了精神價值應有的空間。所以,在實現不了物質的時候,無數人用“生存壓力”作爲“油膩人生”的藉口,而物質條件較好的時候,無數人又用“沒有目標”當成“油膩人生”的牌坊。故而,“油膩人生”最主要的特質便是不再去想未來,只想在眼前的苟且中儘量多沾點兒小便宜、多吃點兒小豆腐、多滿足點兒小虛榮、多享受點兒小舒服……說句不客氣的話,這樣的精神狀態,即使是在18歲,我們也可以完全判定這個人已經步入了“油膩中年”。

如果一定要給避免“油膩人生”提出幾條建議,結合羅比•路德維格的這本書,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一下(筆者注:一家之言,肯定不全,也不見得就完全正確,權作拋磚引玉,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繼續補充,我們一起拒絕油膩):

1.不要把大肚腩當成一種炫耀的資本。對於身材問題我們都無權歧視,但是現實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些“油膩大叔”年紀不大,就開始扶着肚子衝着你一臉油膩的笑,而且還總是拍着肚子對你有意無意顯示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別人如何做是他們的自由,我們需要做的是,經常提醒自己,啤酒肚不是大部分人的常態,即使你周圍都是啤酒肚,也不能說明這就是對的。去跑步吧,去健身吧,不油膩,先讓自己的身體不要沉淪。

2.不要當瞧不起學習和讀書的弱智。前面提到過,讀書和學習是一件要用一生去做的事,但偏偏總有那麼一些人對此嗤之以鼻,竟然認爲那些都是乳臭未乾的學生們做的事兒。我們一定要遠離這些奇葩的反智主義者,不停地讀書,不停地學習,讀書和健身總有一樣在路上,這話說的沒錯,而且特好。

3.不要當無視金錢的糊塗蟲。前面我們雖然強調了精神空間的重要,但這絕不是說物質就徹底要從我們的人生中剔除。相反,真正有主見的人,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會正視金錢的問題,用羅比•路德維格的原話就是:“沒有任何其他事比經濟狀況更能把人拉回現實”。

4.不要成爲整天把性掛在嘴邊的垃圾。“食色性也”這話不是讓人猥瑣的牌坊,也別覺得在這個問題上規矩一些就是“虛僞”和“道貌岸然”。什麼纔是真正的男女平等?什麼纔是真正的男人?你整天把器官掛在嘴上,並不代表你就成熟了,你就爺們兒了,你就活得真誠了。“小心你的思想,它會變成你的語言;小心你的語言,它會變成你的行動;小心你的行動,它會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會變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會變成你的命運。”

5.不要總是想衝着比你年輕的同事滔滔不絕。人家來的比你晚,年紀比你輕,你就多照顧照顧人家,但一定把嘴閉緊。別總想着抓住一切機會給人家“上課”,叨叨一大堆你的“人生感悟”。你可能是爽了,但你考慮過人家的感受麼?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和自由,別對任何人強加你的觀點,除非你想過早進入“中年油膩”。

6.不要對比你年輕的人指手畫腳。這條並不是上一條的重複,而是必要的補刀。第五條中的人還算好的,雖然有點兒唐僧,但至少還算好心,沒害處。但這一條要是總犯,你可能就會真的成爲一個爲人不咋地的“油膩”了。別總看比你年輕的人不順眼,人家加班,你說人家表現,人家下班,你說人家懶惰,人家化妝,你說人家妖氣,人家穿衣,你說人家風騷,人家讀書,你說人家裝×,人家旅行,你說人家約×……“羨慕和嫉妒是遺憾的兩個近親”,其實,你背後對年輕人指手畫腳的樣子,很醜。

7.不要眼睛整天盯着別人的朋友圈。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世界上最難忍受的大概就是我們最親近的朋友比我們成功。”這很有些羅比•路德維格在書中說的“接納”的概念,這種比較也通用於對自己的認知,所以她纔會把書名定爲《最好的時光是現在》。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別總是盯着別人看,最好的幸福還得看自己的感受,你盯着別人,就會干擾自己的感知,影響自己的判斷,特別不值。

8.不要動輒拿“生存”和“現實”說事兒。這兩個詞兒特冤,本身都沒問題,卻因爲被太多的“中年油膩”拿來做牌坊、當遮羞布而變得讓人不愛親近。整天和人勾心鬥角、使絆子,把和不生不熟的人應酬看得比家人還重,就別老拿“人在江湖、身不由已”遮臉了,江湖上的人多了去了,你怎麼就不說那些爲了家人和良知而笑傲江湖的呢?對自己誠實點兒,這是做人的底線,也是避免油膩的紅線。

9.不要不相信“遠方”和“真相”的存在。這兩樣東西確實是越來越少了,但我們相信它們存在不是爲了別人,而是爲了自己。一個連這兩樣東西是否存在都不相信的人,遲早也會不再相信生活,不再相信自己,最終變得麻木,底線極低。每一個油膩的人,必有一顆麻木的心。

10.不要熬夜不要不修邊幅。最後這條不解釋,誰做誰知道。

最後,願用《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的這段話爲本文作結,希望路過這篇小文的每一位朋友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人生不易,永不油膩。

“大半的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上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以後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兒的時代所說的,所做的,所想的,一天天地重複,而且重複的方式越來越機械,越來越脫腔走板。”

——《約翰•克利斯朵夫》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